
编辑部主任:王明丰
创刊:2004年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9455
国内统一刊号:CN 50-1167/R
国内邮发代号:78-157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新疆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委员会,新疆医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会
2025, 22(18):2449-2458.
摘要:布鲁氏菌病(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发的人畜共患乙类传染病,其实验室诊断仍然存在若干挑战。为在临床实践中提升布病诊断的准确性,标准化实验室检测程序,保障生物安全,由新疆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委员会、新疆医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制订了该共识。该共识对布病病原学检测方法、相关实验室检测方法的应用及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为医务工作者和实验室人员提供标准化操作规程,保障生物安全,为实验室检测和临床应用提供支持,助力布病防控。
2025, 22(18):2458-2463.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SP)并发呼吸衰竭(RF)患者血清烟酰胺磷酸核糖基转移酶(NAMPT)、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对预后(入院30 d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3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64例老年SP并发RF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期该院体检健康者164例作为对照组。根据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将研究组分为轻危组、中危组、重危组。自入院开始随访30 d,根据生存状态将研究组分为死亡组、生存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NAMPT、suPAR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老年SP并发RF患者血清NAMPT、suPAR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SP并发RF患者入院30 d死亡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NAMPT、suPAR对老年SP并发RF患者入院30 d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血清NAMPT、suPAR水平升高(P<0.05)。与轻危组相比,中危组、重危组NAMPT、suPAR水平升高(P<0.05),与中危组相比,重危组NAMPT、suPAR水平升高(P<0.05)。SP并发RF患者血清NAMPT、suPAR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rs=0.428、0.313,均P<0.05)。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患者NAMPT、suPAR水平显著升高(P<0.05)。生存组和死亡组机械通气占比、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AMPT、suPAR、机械通气是SP并发RF患者入院30 d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血清NAMPT、suPAR联合预测SP并发RF患者入院30 d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NAMPT、suPAR单独预测的AUC(Z二者联合 vs. NAMPT=2.176、P=0.030,Z二者联合 vs. suPAR=2.398、P=0.017)。结论老年SP并发RF患者血清NAMPT、suPAR水平显著升高,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对入院30 d死亡的预测价值。
2025, 22(18):2464-2469.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白三烯B4(LTB4)、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7月至2024年3月邯郸二八五医院收治的106例AECOPD患者作为AECOPD组,另选择同期在邯郸二八五医院体检健康的115例受试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LTB4、ANGPTL4水平;采用肺功能测试仪检测用力肺活量(FVC)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采用血气电解质分析仪检测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患者出院后随访3个月,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ECOPD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LTB4、ANGPTL4预测AECOPD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ECOPD组血清LTB4、ANGPTL4水平及PaCO2均升高(P<0.05),PaO2、FEV1%pred、FEV1/FVC均降低(P<0.05)。预后良好组68例,预后不良组38例。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PaO2、年龄、PaCO2、体质量指数、白细胞计数、吸烟史、FEV1%pred、FEV1/FVC、合并基础疾病情况、性别、COPD病程、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血清LTB4、ANGPTL4水平,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均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TB4、ANGPTL4是AECOPD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血清LTB4、ANGPTL4单项及联合预测AECOPD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4、0.797、0.907,二者联合预测的价值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P<0.05)。结论AECOPD患者血清LTB4、ANGPTL4水平升高,二者对患者预后不良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2025, 22(18):2469-2474.
摘要:目的探讨肺癌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血清微小RNA-124-3p(miR-124-3p)、微小RNA-223(miR-223)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22年5月至2024年5月收治的106例肺癌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感染组)与106例肺癌未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未感染组)作为观察对象。根据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将感染组患者分为轻度组(43例)与中重度组(63例)。利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各组研究对象血清miR-124-3p、miR-223表达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肺癌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感染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106例肺癌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痰液中共分离出13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G -菌)最多,占62.12%,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菌(G +菌)次之,占29.55%,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最少,占8.33%。感染组血清miR-124-3p表达水平低于未感染组(P<0.05),miR-223表达水平高于未感染组(P<0.05)。中重度组血清miR-124-3p表达水平低于轻度组(P<0.05),miR-223表达水平、KPS评分<80分患者比例高于轻度组(P<0.05)。轻度组患者真菌、G +菌检出率高于中重度组(P<0.05),中重度组患者G -菌检出率高于轻度组(P<0.05)。KPS评分<80分、miR-223表达水平升高、miR-124-3p表达水平降低是肺癌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感染程度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肺癌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感染病原菌以G -为主,且血清miR-124-3p表达水平降低,miR-223表达水平升高,二者均与肺部感染程度加重有关。
2025, 22(18):2475-2480.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肾上腺髓质素前体(pro-ADM)、细胞间黏附分子-1(CD54)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并发肺部感染(PI)患者病原菌类型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于该院治疗的240例CH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并发PI分为并发PI组(96例)与非PI组(144例)。并发PI组根据住院28 d内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对患者病原菌类型,以及血清25-(OH)D3、pro-ADM、CD54水平进行测定。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CHF并发PI患者预后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25-(OH)D3、pro-ADM、CD54对老年CHF并发PI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与非PI组相比,并发PI组血清25-(OH)D3水平明显降低,pro-ADM、CD54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革兰阳性菌及真菌引起PI的患者相比,革兰阴性菌引起PI的患者25-(OH)D3水平降低,pro-ADM、CD54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心功能分级,以及血清25-(OH)D3、pro-ADM、CD54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分级、血清pro-ADM、CD54、25-(OH)D3是老年CHF并发PI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血清25-(OH)D3、pro-ADM、CD54预测老年CHF并发PI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0、0.772、0.744,3项指标联合预测的AUC为0.883,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的AUC(Z三者联合 vs. 25-(OH)D3=2.225、P=0.026,Z三者联合 vs. pro-ADM=2.099、P=0.036,Z三者联合 vs. CD54=2.318、P=0.020)。结论老年CHF并发PI患者血清25-(OH)D3水平降低,pro-ADM和CD54水平升高,不同病原菌类型老年CHF并发PI患者血清25-(OH)D3、pro-ADM、CD54水平存在差异。血清25-(OH)D3、pro-ADM、CD54三者联合检测对预测老年CHF并发PI患者死亡具有一定意义。
2025, 22(18):2481-2487.
摘要:目的基于术前临床指标及实验室检测数据,构建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4年9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进行肝切除的415例HC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训练集290例和验证集125例。将训练集进一步分为MVI阳性组、MVI阴性组。比较各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CC患者发生MVI的影响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评估模型对MVI的预测价值。结果训练集MVI阳性组中,尿酸(UA)、合并糖尿病比例、有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史比例、甲胎蛋白AFP≥400 μg/L比例均高于MVI阴性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低于MVI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患者有HBV或HCV感染史、AFP≥400 μg/L、合并糖尿病、UA水平升高以及LMR降低均为HCC患者发生MVI的危险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在训练集中该模型预测MV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83,灵敏度为89.5%,特异度为69.2%。在验证集中,该模型预测MVI的AUC为0.861,灵敏度为90.9%,特异度为71.7%。结论基于临床常用实验室检验项目建立的预测模型在术前对HCC患者发生MVI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有助于更好地进行临床决策。
2025, 22(18):2488-2492.
摘要:目的分析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cSLE)患儿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10水平与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的相关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该院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收治的114例cSLE患儿作为cSLE组,另选取在该院体检的健康儿童100例作为非cSLE组。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外周血IL-2、IL-4、IL-6、IL-10水平与CD4 +CD25 +Treg比例的相关性,同时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基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SLE发生的影响因素,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外周血IL-2、IL-4、IL-6、IL-10、CD4 +CD25 +Treg对cSLE的辅助诊断价值。结果2组年龄、性别、有遗传病史占比、凝血酶原时间、血钾水平、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SLE组IL-2水平与CD4 +CD25 +Treg比例低于非cSLE组,IL-4、IL-6、IL-10水平高于非cSL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L-2水平与CD4 +CD25 +Treg比例呈正相关(r=0.267,P<0.05),IL-4、IL-6、IL-10水平与CD4 +CD25 +Treg比例呈负相关(r=-0.294、-0.337、-0.221,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IL-4水平升高、IL-6水平升高、IL-10水平升高为cSLE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IL-2水平升高,CD4 +CD25 +Treg比例升高为cSLE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外周血IL-2、IL-4、IL-6、IL-10、CD4 +CD25 +Treg比例单项及5项联合诊断cSLE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57、0.898、0.943、0.763、0.721、0.996。结论cSLE患儿外周血IL-2、IL-4、IL-6、IL-10水平与CD4 +CD25 +Treg比例存在相关性,在早期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评估等方面具有临床意义。
2025, 22(18):2493-2498.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4(TIMP4)对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射频消融(RFA)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该院接受RFA术的193例PAF患者纳入PAF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健康者120例纳入对照组。根据RFA术后是否复发将PAF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血清SLC7A11、TIMP4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AF患者RFA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LC7A11、TIMP4对PAF患者RFA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PAF组血清SLC7A11、TIMP4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193例PAF患者RFA术后1年复发率为31.09%(60/193)。复发组血清SLC7A11、TIMP4水平低于未复发组(P<0.05)。病程延长、CHA2DS2-VASc评分增加、左心房内径增加为PAF患者RFA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LC7A11水平升高、TIMP4水平升高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血清SLC7A11、TIMP4联合预测PAF患者RFA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血清SLC7A11、TIMP4单独预测的AUC(P<0.05)。结论PAF患者血清SLC7A11、TIMP4水平降低,且二者水平降低与PAF患者RFA术后复发有关,血清SLC7A11、TIMP4联合检测对PAF患者RFA术后复发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2025, 22(18):2498-2503.
摘要:目的探讨花生四烯酸15-脂氧合酶(ALOX15)调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介导铁死亡对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培养不同胶质瘤细胞(A172、U87、LN229)和正常胶质细胞(HA1800),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不同细胞中ALOX15 mRNA及蛋白的表达,并将ALOX15 mRNA及蛋白表达最低的细胞分为对照组(正常培养,不进行任何处理)、ALOX15组(pcDNA-ALOX15转染细胞)、ALOX15+GPX4组(pcDNA-ALOX15、pcDNA-GPX4转染细胞)。采用CCK-8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采用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采用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铁死亡相关蛋白[GPX4、长链酯酰辅酶A合成酶4(ACSL4)、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1(NOX1)、环氧化酶2(COX2)]表达。结果与正常胶质细胞HA1800比较,胶质瘤细胞A172、U87、LN229中ALOX15 mRNA及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与胶质瘤细胞A172比较,胶质瘤细胞U87中ALOX15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胶质瘤细胞U87比较,胶质瘤细胞LN229中ALOX15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0.05)。其中U87细胞ALOX15 mRNA及蛋白表达最低,后续实验用U87细胞完成。与对照组比较,ALOX15组ALOX15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细胞增殖率、迁移率和侵袭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ALOX15组细胞中ROS水平,ACSL4、NOX1、COX2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GPX4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ALOX15组比较,ALOX15+GPX4组GPX4 mRNA及蛋白表达、细胞增殖率、迁移率和侵袭率明显升高(P<0.05),ROS水平,ACSL4、NOX1、COX2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ALOX15过表达可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可能通过抑制GPX4表达,诱导细胞铁死亡。
2025, 22(18):2504-2509.
摘要: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EOC)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B7同源蛋白4(B7-H4)、微小核糖核酸-362(miR-362)水平与卵巢恶性肿瘤风险算法(ROMA)指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该院收治的140例EOC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该院收治的卵巢良性肿瘤患者70例作为疾病对照组,以及同期该院体检健康女性7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3组血清IGF-1、B7-H4、miR-362水平及ROMA指数,分析EOC患者血清IGF-1、B7-H4、miR-362水平与ROMA指数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IGF-1、B7-H4、miR-362诊断EOC的价值。分析EOC患者血清IGF-1、B7-H4、miR-362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对比不同血清IGF-1、B7-H4、miR-362水平EOC患者的1年生存率。结果健康对照组血清IGF-1、B7-H4水平低于疾病对照组和研究组(P<0.05),且疾病对照组低于研究组(P<0.05),健康对照组miR-362水平高于疾病对照组和研究组(P<0.05),且疾病对照组高于研究组(P<0.05);研究组ROMA指数高于疾病对照组(P<0.05)。EOC患者血清IGF-1、B7-H4水平与ROMA指数呈正相关(P<0.05),miR-362水平与ROMA指数呈负相关(P<0.05)。血清IGF-1、B7-H4、miR-362诊断EOC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7、0.762、0.815,三者联合诊断EOC的AUC为0.927,大于各指标单独诊断的AUC(P<0.05)。血清IGF-1、B7-H4水平与EOC肿瘤最大径、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miR-362水平与EOC肿瘤最大径、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与分化程度呈正相关(P<0.05)。研究组随访1年,失访3例,1年生存率为80.29%(110/137)。血清IGF-1、B7-H4高表达患者1年生存率分别为74.44%(67/90)、75.26%(73/97),低于低表达患者的91.49%(43/47)、92.50%(37/40),miR-362低表达患者1年生存率为75.49%(77/102),低于高表达患者的94.29%(33/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OC患者血清IGF-1、B7-H4、miR-362与ROMA指数具有相关性,3项指标对EOC均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且与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还对预后有一定影响。
2025, 22(18):2510-2515.
摘要:目的检测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血管非炎性因子1(VNN1)、分泌型糖蛋白Dickkopf 1(DKK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水平,分析血清VNN1、DKK1、FGF21水平与肾功能损伤程度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该院就诊的108例慢性肾脏病患者为肾病组,根据慢性肾脏病分期分为轻度组、中重度组、肾衰竭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健康者8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VNN1、DKK1、FGF21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计算尿清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结果肾病组血清VNN1、DKK1、FGF2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中重度组、肾衰竭组血清VNN1、DKK1、FGF21、BUN、SCr水平及UACR高于轻度组(P<0.05),eGFR低于轻度组(P<0.05);肾衰竭组血清VNN1、DKK1、FGF21、BUN、SCr水平及UACR高于中重度组(P<0.05),eGFR低于中重度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VNN1、DKK1、FGF21水平与慢性肾脏病分期呈正相关(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VNN1、DKK1、FGF21水平与BUN、SCr、UACR均呈正相关(P<0.05),与eGFR均呈负相关(P<0.05)。随访结果显示,预后良好组47例、预后不良组61例。预后不良组血清VNN1、DKK1、FGF21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血清VNN1、DKK1、FGF21水平升高是慢性肾脏病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VNN1、DKK1、FGF21联合预测慢性肾脏病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2,高于血清VNN1、DKK1、FGF21单独预测的AUC(Z联合-VNN1=2.277,P=0.023;Z联合-DKK1=2.755,P=0.006;Z联合-FGF21=2.413,P=0.016)。结论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VNN1、DKK1、FGF21水平升高,与肾功能损伤程度有关,血清VNN1、DKK1、FGF21是慢性肾脏病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3项联合检测可提高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
2025, 22(18):2516-2520.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富亮氨酸α-2糖蛋白1(LRG1)对小儿复杂性急性阑尾炎(AA)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在该院就诊治的184例AA患儿作为AA组,根据疾病类型进一步分为复杂性AA组(106例)和非复杂性AA组(78例)。另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5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各组血清CRP、PCT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血清sCD40L、LRG1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sCD40L、LRG1水平与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复杂性AA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CRP、PCT、sCD40L、LRG1对复杂性AA的诊断价值。结果AA组患儿血清CRP、PCT、sCD40L、LRG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杂性AA组血清CRP、PCT、sCD40L、LRG1水平及小儿阑尾炎(PAS)评分明显高于非复杂性AA组,阑尾外径大于非复杂性A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A患儿血清sCD40L、LRG1水平与CRP、PCT、阑尾外径、PA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CRP、PCT、阑尾外径、PAS评分、血清sCD40L、LRG1是小儿复杂性AA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血清CRP、PCT、sCD40L、LRG1联合检测诊断复杂性AA的曲线下面积(AUC)明显大于血清CRP、PCT、sCD40L、LRG1单独检测的AUC(Z=4.661、5.512、5.110、4.829,均P<0.001)。结论小儿复杂性AA血清CRP、PCT、sCD40L、LRG1水平升高,4项联合对小儿复杂性AA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2025, 22(18):2521-2527.
摘要:目的研究紫草素通过调节Hippo/Yes相关蛋白(YAP)信号通路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紫草素低剂量组、紫草素中剂量组、紫草素高剂量组、抑制剂组,每组12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摘除双侧卵巢并锯断单侧股骨法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按照分组分别注射相应药物,持续给药10周。采用双能X射线检测股骨骨密度;采用micro-CT扫描仪检测股骨骨小梁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分离度;采用生物力学检测仪检测股骨的最大强度、最大负荷和弹性模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ⅠNP)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水平;采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试剂盒检测骨组织破骨细胞数量;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骨组织BMP2、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1(Wnt1)和YAP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紫草素低、中、高剂量组的骨密度、骨小梁数、骨小梁厚度、最大负荷、最大强度、弹性模量、血清ALP、BGP、PⅠNP、BMP2,以及骨组织磷酸化(p)-YAP/YAP、BMP2、Wnt1表达水平依次升高(P<0.05),骨小梁分离度和破骨细胞数量依次下降(P<0.05)。与紫草素高剂量组相比,抑制剂组骨密度、骨小梁数、骨小梁厚度、最大强度、最大负荷、弹性模量、血清ALP、BGP、PⅠNP、BMP2,以及骨组织p-YAP/YAP、BMP2、Wnt1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骨小梁分离度和破骨细胞数量升高(P<0.05)。结论紫草素可能通过调节Hippo/YAP信号通路促进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的骨折愈合。
王柳 ,高伟 ,张凌 ,穆炳霞 ,张明英 ,杨林 ,牟汝伟 ,冯毅 ,朱毓江 ,万灵 ,吴焕文 ,黄镇 ,杨旭文 ,缪强 ,陈欧 △
2025, 22(18):2527-2534.
摘要:目的分析四川雅安地区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现状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并探讨药敏试验与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一致性。方法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雅安地区11家医院59 79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地区患者Hp感染情况,分析近3年雅安地区Hp感染率变化趋势。同时,选取2023年11月至2024年4月雅安地区7家医院 13C/ 14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的21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胃镜检查时接受胃黏膜组织Hp培养、药敏试验,分析Hp感染患者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选取19例患者胃黏膜组织标本,进行Hp培养、药敏试验、荧光定量PCR基因检测、耐药性检测,比较2种检测方法Hp阳性率及检测耐药性的一致性。结果59 791例受检者中,Hp阳性19 058例,阳性率为31.87%。2021、2022、2023年雅安地区Hp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8.255,P<0.001)。男性感染率(33.52%)高于女性感染率(3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70.709,P<0.001)。60~<70岁感染率为36.05%,高于其他年龄段。雅安地区中,名山区感染率最高,为57.06%。159例Hp菌株药敏试验显示,对甲硝唑耐药率最高,耐药率为96.86%(154/159)、其次为左氧氟沙星和克拉霉素,分别为45.91%(73/159)、30.19%(48/159)。荧光定量PCR、分离培养的Hp阳性率相同,2种方法Kappa值为1.000,一致性强。荧光定量PCR、药敏试验检测Hp对甲硝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耐药结果一致;对克拉霉素的耐药性诊断,2种方法的Kappa值为0.732,一致性中等;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诊断,2种方法的Kappa值为0.842,一致性较好。 结论雅安地区受检人群Hp感染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并呈下降趋势,存在性别、年龄、地区差异。应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和预防措施。该地区Hp对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高,建议避免使用耐药率高的抗菌药物作为经验性治疗首选,以提高Hp根除率。
2025, 22(18):2535-2540.
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手术患者术前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与出血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4年2月在北京市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脑出血手术的88例患者纳入脑出血手术组。选择同期体检的88例健康者纳入对照组。根据脑出血手术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分为少量组、中量组、大量组;根据脑出血手术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轻度缺损组、中度缺损组、重度缺损组、极重度缺损组;根据临床预后情况将脑出血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TIMP-1、NSE水平,比较不同术中出血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预后的脑出血患者术前血清TIMP-1和NSE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前血清TIMP-1、NSE对脑出血手术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脑出血手术组血清TIMP-1、NSE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术中出血量患者血清TIMP-1水平为少量组>中量组>大量组,NSE水平为少量组<中量组<大量组,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任意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血清TIMP-1水平为轻度缺损组>中度缺损组>重度缺损组>极重度缺损组,NSE水平为轻度缺损组<中度缺损组<重度缺损组<极重度缺损组,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任意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TIMP-1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NSE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血清TIMP-1、NSE联合检测预测脑出血手术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2,显著大于TIMP-1和NSE单独检测的AUC(P<0.05) 。结论血清TIMP-1和NSE水平与脑出血手术患者的出血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可用于评估脑出血患者的预后,辅助临床诊疗。
2025, 22(18):2540-2544.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超声参数联合血清降钙素原(PCT)、B型脑钠肽(BNP)预测脓毒症休克(SS)液体复苏患者容量反应性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4年9月石家庄栾城人民医院收治的142例SS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患者液体复苏后容量反应性分为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另选取同期142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所有研究对象血清PCT、BNP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S患者容量反应性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重症超声参数联合血清PCT、BNP对SS患者容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血清PCT、BN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有反应组89例、无反应组53例。与有反应组相比,无反应组患者血清PCT、BN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颈总动脉峰值流速变异率(ΔVpeak CA)明显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CT、BNP、ΔVpeak CA均为SS患者容量反应性的影响因素(P<0.05)。重症超声参数联合血清PCT、BNP预测SS患者容量反应性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5、0.768、0.823,3项联合预测的AUC为0.926,明显大于各单一指标预测的AUC(Z3项联合-PCT=3.365、P=0.001,Z3项联合-BNP=2.048、P=0.040,Z3项联合-ΔVpeak CA=2.252、P=0.024)。结论SS患者血清PCT、BNP水平明显升高,且均为患者容量反应性的影响因素,重症超声参数联合血清PCT、BNP对SS患者容量反应性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2025, 22(18):2545-2552.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收集TPVB应用于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10月30日。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数据,应用Stata 16.0和RevMan 5.4软件对各项免疫指标进行Meta合并分析,将敏感性分析或亚组分析用于探讨异质性来源,采用漏斗图和Egger′s检验评估发表偏倚。 结果共纳入27篇RCT进行Meta分析,包括2 203例乳腺癌患者,其中1 104例接受TPVB。Meta分析结果显示,接受TPVB的观察组(TPVB联合全身麻醉)乳腺癌患者术后12 h白细胞介素(IL)-1β(WMD=-7.30 pg/mL,95%CI:-8.27~-6.33 pg/mL,P<0.01)、术后各时间点IL-6(WMD=-23.04 pg/mL,95%CI:-25.04~-9.23 pg/mL,P<0.05)、术后12 h 肿瘤坏死因子-α(WMD=-5.83 pg/mL,95%CI:-7.58~-0.47 pg/mL,P<0.05)、术后72 h 肿瘤坏死因子-α(WMD=-4.43 pg/mL,95%CI:-6.77~-0.76 pg/mL,P<0.05)、术后超敏C反应蛋白(WMD=-5.34 mg/L,95%CI:-12.94~-2.26 mg/L,P<0.05)、术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WMD=-16.73 pg/mL,95%CI:-20.53~-15.29 pg/mL,P<0.05)、术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WMD=-92.34 pg/mL,95%CI:-112.34~-72.34 pg/mL,P<0.05)、术后2 h CD4 +CD25 +T细胞(WMD=-1.82%,95%CI:-2.18%~-1.47%,P<0.05)等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接受全身麻醉)。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IL-10(WMD=5.34 pg/mL,95%CI:0.82~9.46 pg/mL,P<0.05)、术后6 h干扰素-γ(WMD=8.81 pg/mL,95%CI:6.31~11.33 pg/mL,P<0.01)、术后24 h干扰素-γ(WMD=0.33 pg/mL,95%CI:0.23~0.43 pg/mL,P<0.01)、术后CD4 +T细胞比例(WMD=2.82%,95%CI:1.73%~4.03%,P<0.01)、术后24 h CD8 +T细胞比例(WMD=3.14%,95%CI:0.69%~5.60%,P<0.05)、术后2 h自然杀伤细胞比例(WMD=1.44%,95%CI:0.22%~2.76%,P<0.01)等指标高于对照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国家或地区、样本量的差异以及麻醉药物的选择可能是异质性的主要来源(亚组间P<0.05)。敏感性分析后异质性和效应量未发生大幅度变化,各研究间未发现明显的发表偏倚,整体合并结果较为可靠。结论TPVB在乳腺癌根治术后的应用对患者免疫功能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TPVB可抑制术后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有助于促进机体抗肿瘤免疫的恢复。该研究为TPVB在乳腺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优化提供了依据,未来尚需大样本、多中心RCT验证其临床价值。
冯亚楠 ,高娜 ,李少倩 ,刘汉举 ,乔晶喆 ,蒋志强 ,李少武 △
2025, 22(18):2553-2560.
摘要:目的探讨参灵蓝胶囊联合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肿瘤标志物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北以岭医院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180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进行放化疗同步治疗,研究组在同步放化疗基础上增加参灵蓝胶囊治疗,均连续治疗12周。比较2组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糖类抗原125(CA125)]、免疫功能[CD4 +T淋巴细胞、CD3 +T淋巴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自然杀伤(NK)细胞]、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Karnofsky体能状态(KPS)评分、不良反应及生存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客观缓解率(ORR)为55.56%,高于对照组的40.00%(P<0.05)。治疗后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低于对照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EA、SCCA、CA125水平低于对照组,CD4 +T淋巴细胞、CD3 +T淋巴细胞、Treg、NK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小板下降、胃肠道反应、粒细胞减少总发生率分别为26.67%、22.22%、22.22%,低于对照组的41.11%、36.67%、35.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粒细胞减少、血小板下降、胃肠道反应3~4级发生率,以及肾功能损害、周围神经损伤、皮炎、肝功能异常总发生率、3~4级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灵蓝胶囊联合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具有良好的抗肿瘤及增强免疫功能的效果,可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减轻疼痛程度,缓解放化疗引发的胃肠道反应、粒细胞减少、血小板下降等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2025, 22(18):2560-2566.
摘要:目的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激动剂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重构、肠道菌群代谢物及血清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3(CTRP13)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4年6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214例T2DM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7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利拉鲁肽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2 h PG)、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血压[舒张压(DBP)、收缩压(SBP)]、血管重构指标、肠道菌群代谢物[三甲胺氧化物(TMAO)]、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CTRP13水平,以及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9%,高于对照组的65.4%(P<0.05)。治疗后2组血糖、血压、LDL-C、TG、TC水平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HDL-C水平明显升高,且观察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CTRP13水平均升高,而TMAO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CTRP13水平高于对照组,TMAO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治疗后CRP、IL-6、TNF-α水平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不稳定斑块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血管正性重构发生率及负性重塑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0%、1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322,P=0.570)。结论利拉鲁肽有利于控制T2DM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糖、血脂、血压水平,减少TMAO释放,提升CTRP13水平,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改善血管重构,降低IMT,稳定斑块,且安全性较好。
2025, 22(18):2567-2572.
摘要:目的分析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AUGB)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四川省广元市中医医院2022年7月至2024年7月收治的235例AUG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出院后随访6个月,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对比各组D-D、FDP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AUGB患者D-D、FDP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比较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UGB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D、FDP对AUGB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分别为58、93、84例。轻度组、中度组D-D、FDP水平均低于重度组(P<0.05),轻度组低于中度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D-D、FDP水平与AUGB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预后良好组164例、预后不良组71例。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更大(P<0.05),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水平更低(P<0.05),血乳酸(Lac)、D-D、FDP水平更高。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及高水平的Lac、D-D、FDP均为AUGB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D-D、FDP单项及联合预测AUGB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2、0.769、0.846,其中联合预测的AUC显著大于单项指标的AUC(P<0.05)。结论D-D、FDP水平在AUGB患者中升高,且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高龄、高水平的Lac、D-D、FDP均为AUGB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D-D、FDP联合检测对AUGB患者预后不良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2025, 22(18):2573-2577.
摘要:目的探讨七味白术散加减方联合推拿疗法治疗儿童厌食症(脾失健运证)的临床疗效,并评估该治疗方案对患儿食欲调节因子[瘦素(LEP)、促食欲激素神经肽Y(NPY)、增食欲素-A(Orexin-A)]、微量元素等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该院收治的144例厌食症(脾失健运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干预方案分为七味白术散组、推拿组、联合治疗组,每组48例。所有患儿均口服多酶片治疗,七味白术散组采用七味白术散加减方治疗;推拿组采用穴位推拿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七味白术散加减方联合穴位推拿治疗。观察并对比3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食欲调节因子和微量元素水平、治疗后3个月的复发率等。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七味白术散组及推拿组(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摄食量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七味白术散组和推拿组(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NPY和Orexin-A水平均高于七味白术散组和推拿组(P<0.05),而LEP水平低于七味白术散组及推拿组(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Ca 2+、Zn 2+水平均高于七味白术散组及推拿组(P<0.05)。治疗后3个月联合治疗组复发率为2.08%(1/48),低于七味白术散组[16.67%(8/48)]及推拿组[18.75%(9/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味白术散加减方联合推拿疗法治疗儿童厌食症(脾失健运证)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儿复发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2025, 22(18):2578-2582.
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在新生儿细菌性血流感染(BS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1月该院收治的80例血培养阳性且临床诊断为细菌性BSI的新生儿为研究组,同期收治的54例非感染性疾病新生儿为对照组。所有研究组和对照组新生儿均采集血液标本进行血常规、CRP及PCT检测,比较不同组间NLR、PLR及CRP、PCT水平差异。研究组根据病原菌类型分为革兰阴性菌组和革兰阳性菌组,比较革兰阴性菌组和革兰阳性菌组NLR、PLR及CRP、PCT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NLR、PLR、CRP、PCT单项及联合检测诊断新生儿细菌性BSI的曲线下面积(AUC)、最佳截断值、灵敏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结果研究组NLR、PLR及CRP、P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菌组CRP、PCT水平均高于革兰阳性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PLR、CRP、PCT单项及联合检测诊断新生儿细菌性BSI的AUC分别为0.879、0.660、0.916、0.888及0.974,4项指标联合检测的AUC大于单项指标检测的AUC(P<0.05)。结论NLR、PLR、CRP、PCT可用于辅助诊断新生儿BSI,4项指标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最高。CRP和PCT水平有助于区分新生儿细菌性BSI的病原菌类型,可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
2025, 22(18):2582-2587.
摘要:帕金森病(PD)是一种复杂的、常见于老年人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进行性丧失。持续的炎症反应涉及神经胶质细胞的激活和促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首先,该文总结了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激活介导的神经炎症对PD的作用以及聚集的α-突触核蛋白介导的炎症反应。其次,阐释了神经胶质细胞在谷氨酸介导的神经炎症中的作用,以及谷氨酸诱导的兴奋性毒性与炎症过程中谷氨酸转运体和受体表达变化的关联。最后,深入理解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在PD中的功能,有望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有力依据。深入阐明免疫系统在PD中的作用,将有助于发现有效的免疫调节治疗方法。
2025, 22(18):2588-2592.
摘要:早产是常见的妊娠并发症,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受高龄孕妇的增加、妊娠间隔改变、妊娠并发症增多等因素的影响,早产率呈上升趋势。为降低早产率,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减少早产相关严重并发症,需充分分析早产的影响因素,开发早产的实验室诊断标志物。这对早产高危孕妇的识别、诊断、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早产的预防和诊疗角度出发,分析了遗传因素、病原微生物感染、母体健康状况等因素对早产的影响,总结了早产相关实验室诊断标志物的研究进展。通过文献复习,笔者认为在早产防治中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影响因素,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降低早产率并改善母婴健康状况。此外,实验室诊断标志物在早产的早期识别、风险评估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其临床应用仍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因此,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分析早产影响因素的具体发生机制及相互作用,并通过人工智能及生物信息学手段,深入挖掘特异的早产生物标志物,提高早产诊断的准确性,从而改善母婴健康状况,以期实现早产的早预防、早诊断和早治疗。
编辑部主任:王明丰
创刊:2004年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9455
国内统一刊号:CN 50-1167/R
国内邮发代号:78-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