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检验医学与临床
  • 检验医学与临床*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4年第21卷第19期
      心血管疾病的实验室检测专题·论著
    • 孙宁,李飞 △

      2024(19):2785-2789, DOI:

      Abstract: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微小RNA(miR)-34a-5p、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9(CTRP9)水平及其与心肌重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于该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血清中miR-34a-5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CTRP9水平;通过心脏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测心肌重构指标[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重构指数(LVRI)、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miR-34a-5p与CTRP9的相关性及二者与心肌重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miR-34a-5p水平、LVPW、LVMI、LAD均明显增加(P<0.05),CTRP9水平、LVRI均明显降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iR-34a-5p与CTRP9、LVRI呈负相关(r=-0.572、-0.645,P<0.05),与LVPW、LVMI、LAD呈正相关(r=0.418、0.420、0.569,P<0.05);CTRP9与LVRI呈正相关(r=0.424,P<0.05),与LVPW、LVMI、LAD均呈负相关(r=-0.583、-0.469、-0.518,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iR-34a-5p水平、LVPW、LVMI、LAD、LVRI、CTRP9水平均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miR-34a-5p水平明显增加,CTRP9水平明显降低,二者呈负相关,且与心肌重构密切相关,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影响因素。

    • 张鹏,林桂雄,卓裕丰,程宏基,陈钦修,谢文杰,冯燕玲 △

      2024(19):2790-2796, DOI:

      Abstract:

      目的探讨血根碱调节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信号通路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心肌炎症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结扎冠状动脉的左前降支建立CHF大鼠模型,随机分为CHF组、血根碱低剂量组(血根碱-L组,1.00 mg/kg血根碱)、血根碱中剂量组(血根碱-M组,2.50 mg/kg血根碱)、血根碱高剂量组(血根碱-H组,6.25 mg/kg血根碱)以及血根碱-H+rHMGB1组(6.25 mg/kg血根碱+8 μg/kg rHMGB1),并以仅开胸的正常大鼠作为假手术组,每组10只大鼠。干预结束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指标[缩短分数(FS)、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厚度(IVS)以及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IDD)]检测;称取心脏质量,计算心脏指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别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缺口末端标记(TUNEL)染色观察心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及细胞凋亡变化;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心脏组织中HMGB1、RAGE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CHF组LVIDD、心脏指数、细胞凋亡率及IL-1β、TNF-α、HMGB1蛋白、RAGE蛋白水平明显增加(P<0.05),FS、IVS、LVEF及IL-10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CHF组相比,血根碱不同剂量组LVIDD、心脏指数、细胞凋亡率及IL-1β、TNF-α、HMGB1蛋白、RAGE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FS、IVS、LVEF及IL-10水平明显增加(P<0.05);在血根碱不同剂量组中,LVIDD、心脏指数、细胞凋亡率及IL-1β、TNF-α、HMGB1蛋白、RAGE蛋白水平均为血根碱-L组>血根碱-M组>血根碱-H组,FS、IVS、LVEF及IL-10水平均为血根碱-L组<血根碱-M组<血根碱-H组,任意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血根碱-H组相比,血根碱-H+rHMGB1组LVIDD、心脏指数、细胞凋亡率及IL-1β、TNF-α、HMGB1蛋白、RAGE蛋白水平均明显增加(P<0.05),FS、IVS、LVEF及IL-10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血根碱可改善CHF大鼠心功能,抑制其心肌炎症及细胞凋亡,以高剂量血根碱效果最佳,可能与调节HMGB1/RAGE信号通路有关。

    • 王海东 1,王莉 1,杨俐娜 1,赵龙斌 2

      2024(19):2797-2802, DOI:

      Abstract:

      目的分析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ApoB/ApoA1比值、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比值及总胆固醇(CHOL)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Gensini积分、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10月该院收治的135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65例,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进行Gensini评分,依据CAG、IVUS结果将ACS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比较各组ApoA1、ApoB、ApoB/ApoA1比值、LDL-C/HDL-C比值及CHOL水平,分析ApoA1、ApoB、ApoB/ApoA1比值、LDL-C/HDL-C比值及CHOL水平与Gensini评分、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poA1、ApoB、ApoB/ApoA1比值、LDL-C/HDL-C比值及CHOL水平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预测价值。结果AMI组ApoB、ApoB/ApoA1比值、LDL-C/HDL-C比值、CHOL水平及Gensini评分均高于UAP组(P<0.05),ApoA1水平低于UAP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Gensini评分与ApoB、ApoB/ApoA1比值、LDL-C/HDL-C比值、CHOL水平呈正相关(r=0.412、0.399、0.383、0.381,P<0.05),与ApoA1呈负相关(r=-0.405,P<0.05)。易损斑块组ApoB/ApoA1比值、LDL-C/HDL-C比值和CHOL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ApoA1水平低于稳定斑块组(P<0.05);两组Apo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oA1水平降低及ApoB/ApoA1比值、LDL-C/HDL-C比值、CHOL水平升高均是ACS患者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poA1、ApoB/ApoA1比值、LDL-C/HDL-C比值、CHOL 4项联合预测ACS患者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AUC为0.932(95%CI:0.875~0.968),均高于各指标单项预测ACS患者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AUC(Z=3.279、3.108、3.117、3.344,P<0.05)。结论ApoA1、ApoB、ApoB/ApoA1比值、LDL-C/HDL-C比值及CHOL水平可评估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ApoA1水平降低及ApoB/ApoA1比值、LDL-C/HDL-C比值、CHOL水平升高均是ACS患者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具有预测价值。

    • 李翔华,李锦艳,贾亚婧

      2024(19):2802-2805, DOI:

      Abstract: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肌酐(SCr)、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短期再次发生心力衰竭住院事件(简称再住院)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150例HFpEF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是否再住院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比较两组血清Hcy、SCr、NT-proBNP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Hcy、SCr、NT-proBNP对HFpEF患者短期再住院的预测价值。结果发生组年龄大于未发生组,收缩压高于未发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未发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Hcy、SCr、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未发生组(P<0.05)。Hcy、SCr、NT-proBNP单项检测预测HFpEF患者短期再住院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9(95%CI:0.593~0.763)、0.641(95%CI:0.546~0.752)、0.756(95%CI:0.618~0.803),Hcy、SCr、NT-proBNP 3项联合检测预测HFpEF患者短期再住院的AUC 为0.914(95%CI:0.742~0.915)。结论血清Hcy、SCr、NT-proBNP与HFpEF患者短期再住院具有密切关系,且3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对HFpEF患者短期再住院的预测价值。

    • 呼吸系统疾病的实验室检测专题·论著
    • 范素芳,吕侯强 △,张瑾

      2024(19):2806-2810, DOI:

      Abstract: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Ⅱ-RF)患者血清中Kruppel样因子5(KLF5)和趋化因子配体12(CXCL12)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164例AECOPD合并Ⅱ-RF患者为观察组,根据预后情况将观察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体检健康者9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清KLF5、CXCL12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AECOPD合并Ⅱ-RF患者血清KLF5、CXCL12水平与肺功能相关指标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之间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KLF5、CXCL12对AECOPD合并Ⅱ-R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KLF5、CXCL1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血清KLF5、CXCL12水平及二氧化碳分压(PCO2)、APACHEⅡ评分均升高(P<0.05),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 秒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及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动脉血氧分压(PO2)均降低(P<0.05)。FEV1、FEV1/FVC、FEV1%pred、PO2与血清KLF5、CXCL12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PCO2、APACHEⅡ评分与血清KLF5、CXCL12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KLF5与CXCL12联合检测预测AECOPD合并Ⅱ-RF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7(95%CI:0.913~0.981),明显大于KLF5、CXCL12单独检测预测的AUC[0.870(95%CI:0.816~0.923)、0.843(95%CI:0.770~0.9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413,P=0.016;Z=2.554,P=0.011)。结论AECOPD合并Ⅱ-RF患者血清KLF5、CXCL12水平均明显升高,且2项指标联合检测对AECOPD合并Ⅱ-RF患者预后不良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因此血清KLF5、CXCL12可作为预测AECOPD合并Ⅱ-RF患者预后不良的血清标志物,指导临床诊治。

    • 张沥文 1,刘琦 1,田鹏 1,杜静 2,何刚 1△

      2024(19):2811-2815, DOI:

      Abstract:

      目的分析runt 相关转录因子3(RUNX3)mRNA、干扰素-γ( IFN-γ)、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检测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1月在该院诊治的104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作为观察组(轻度28例、中度52例、重度24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的57例婴幼儿作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 PCR 检测RUNX3 mRNA 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IFN-γ、IgE水平。比较两组RUNX3 mRNA、IFN-γ、IgE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RUNX3 mRNA、IFN-γ、IgE水平对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价值,比较不同病情程度患儿RUNX3 mRNA、IFN-γ、IgE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RUNX3 mRNA、IFN-γ、IgE水平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RUNX3 mRNA、IFN-γ水平明显较低,IgE水平明显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RUNX3 mRNA、IFN-γ、IgE诊断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1(95%CI:0.655~0.797)、0.850(95%CI:0.780~0.901)、0.867(95%CI:0.805~0.915)。不同程度毛细支气管炎患儿RUNX3 mRNA、IFN-γ水平表现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IgE水平表现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任意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UNX3 mRNA、IFN-γ水平与病情程度呈负相关(r=-0.618、-0.547,P<0.001),IgE水平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r=0.574,P<0.001)。结论RUNX3 mRNA、IFN-γ、IgE水平对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且与病情程度有相关性,对毛细支气管炎的早期诊断、病情进展有一定的评估作用。

    • 郭志洪, 刘林洁,李修元,张梦楠,敖素华 △

      2024(19):2815-2819, DOI:

      Abstract:

      目的比较上感颗粒与连花清瘟颗粒治疗轻症流行性感冒的临床效果及对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1年3-10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门诊或住院收治的确诊的轻症流行性感冒患者9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采用连花清瘟胶囊治疗,50例)和试验组(采用上感颗粒治疗,45例),两组均治疗7 d,比较两组中医症候积分、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C反应蛋白(CRP)、淋巴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PL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酐(Cr)、血尿素氮(BUN),以及心肌酶谱4项[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前、治疗后两组间鼻塞、咽痛、咳痰和头痛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鼻塞、咽痛、咳痰和头痛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症状总积分均低于治疗前症状总积分(P<0.05),但治疗前、治疗后两组间症状总积分及疗效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9,P=0.77)。治疗前、治疗后两组间WBC、N%、淋巴细胞百分比、PLT及ALT、Cr、BUN、CK、CK-MB、LDH、AS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感颗粒和连花清瘟颗粒治疗轻症流行性感冒均安全、有效,能在短时间内改善轻症流行性感冒症状,也不会导致肝功能、肾功能和心肌损伤。

    • 岑欣媛 1,胡辉 1,甘晟 1,唐丹丹 2,严晓娟 2△

      2024(19):2820-2824, DOI:

      Abstract:

      目的探讨血清Clara细胞分泌蛋白16(CC16)、白细胞介素(IL)-37、IL-6、C反应蛋白(CRP)对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洪湖市人民医院于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117例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另选取同期洪湖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3例未合并呼吸衰竭的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所有患者血清CC16、IL-37、IL-6、CRP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CC16、IL-37、IL-6、CRP水平对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血清CC16水平较低(P<0.05),血清IL-37、IL-6和CRP水平较高(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血清CC16水平较低(P<0.05),血清IL-37、IL-6和CRP水平较高(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C16、IL-37、IL-6、CRP 4项联合预测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934(95%CI:0.873~0.972),大于CC16、IL-37、IL-6、CRP单项预测的AUC[0.816(95%CI:0.734~0.882)、0.750(95%CI:0.662~0.825)、0.842(95%CI:0.763~0.902)、0.827(95%CI:0.746~0.8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598、2.771、1.976、1.981,P<0.05)。结论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血清CC16水平较低,IL-37、IL-6和CRP水平较高,4项指标联合检测对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不良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 赵青,许银辉 △,贾建伟

      2024(19):2824-2829, DOI:

      Abstract: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糖酵解产物(乳酸)水平与急性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在该院确诊为急性MPP并需要进行支气管镜检查或治疗的51例患儿作为MPP组,选择11例支气管异物患儿作为对照组。根据MPP患儿对治疗的反应,将研究组分为非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非RMPP)组和RMPP组。检测并比较各组患儿BALF中乳酸水平,收集各组患儿其他临床资料并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MPP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BALF中乳酸水平及其他指标对RMPP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PP组BALF中乳酸水平、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CRP)水平、D-二聚体水平、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非RMPP组相比,RMPP组患儿年龄、发烧持续时间、BALF中乳酸水平、BALF的MP负荷、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水平、D-二聚体水平、LDH水平均明显增加(P<0.05),单核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计数均明显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ALF中乳酸水平>0.65 mmol/L和发热持续时间>5.20 d是RMPP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BALF中乳酸水平预测RMPP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95%CI:0.76~0.91),最佳截断值为0.645 mmol/L;发烧持续时间预测RMPP发生的AUC为0.83(95%CI:0.73~0.93),最佳截断值为5.20 d;BALF中乳酸水平、发烧持续时间联合预测RMPP发生的AUC为0.91(95%CI:0.84~0.97)。结论急性MPP患儿的BALF中乳酸水平升高,特别是在RMPP患儿中升高更明显,BALF中的乳酸可能是区分RMPP和非RMPP的生物标志物之一,将BALF中的乳酸水平与发烧持续时间结合使用可提高对RMPP发生的预测价值。

    • 论著
    • 李慧萍 1,武巧云 1△,王云辉 1,李宁 2,丁维强 3,武彦梅 4

      2024(19):2830-2835, DOI:

      Abstract:

      目的探讨血清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与进行气管插管的颅脑外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华北医疗健康集团峰峰总医院收治的156例进行气管插管的颅脑外伤患者作为颅脑外伤组,根据是否出现肺部感染将进行气管插管的颅脑外伤患者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另根据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将进行气管插管的颅脑外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分为重度感染组和轻度感染组,并选取同期在华北医疗健康集团峰峰总医院体检的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清GM-CSF、HMGB1水平;分析进行气管插管的颅脑外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血清GM-CSF、HMGB1水平与CPIS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气管插管的颅脑外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GM-CSF、HMGB1对进行气管插管的颅脑外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颅脑外伤组患者血清GM-CSF、HMGB1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感染组患者血清GM-CSF、HMGB1水平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0.05)。重度感染组21例,轻度感染组45例。与轻度感染组患者相比,重度感染组患者血清GM-CSF、HMGB1水平及CPIS均显著升高(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患者血清GM-CSF、HMGB1水平与CPIS均呈正相关(r=0.408、0.43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入院时GCS评分≥6分、合并糖尿病、GM-CSF水平升高、HMGB1水平升高均是进行气管插管的颅脑外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 GM-CSF、HMGB1联合预测进行气管插管的颅脑外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2(95%CI:0.860~0.963),明显大于GM-CSF、HMGB1单项预测的AUC[0.826(95%CI:0.756~0.895)、0.819(95%CI:0.743~0.8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972,P=0.049;Z=1.984,P=0.047)。结论血清GM-CSF、HMGB1水平在进行气管插管的颅脑外伤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中升高,是进行气管插管的颅脑外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2项指标联合检测对进行气管插管的颅脑外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 张永春 1,孙林 2△,徐凯 2,陈绪龙 3,李昊 2,张永创 2,杨清滔 3

      2024(19):2835-2840, DOI:

      Abstract:

      目的研究黄芩苷对小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具有抑制作用,该抑制作用是否通过调节线粒体动力学平衡来实现。方法随机将30只昆明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缺血复供组及低、中、高剂量黄芩苷干预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构建双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使用不同剂量黄芩苷溶液腹腔注射干预,缺血复供组使用生理盐水替代。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各组骨骼肌损伤情况,检测各组骨骼肌组织线粒体分裂蛋白1(FIS1)、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线粒体融合蛋白(Mfn)1、Mfn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同时检测各组骨骼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水平。结果小鼠双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下肢骨骼肌出现明显损伤和炎症浸润。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其他各组骨骼肌组织FIS1、DRP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及MDA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Mfn1、Mfn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及GSH、SOD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给予3种剂量黄芩苷溶液干预小鼠模型后,与缺血复供组比较,高剂量黄芩苷干预组DRP1基因表达明显下降(P<0.05),中、高剂量黄芩苷干预组的DRP1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高剂量黄芩苷干预组GSH、SOD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高剂量黄芩苷干预组MDA水平明显下降(P<0.05)。不同剂量黄芩苷干预组的FIS1基因、蛋白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剂量黄芩苷干预组Mfn1、Mfn2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出现少量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鼠下肢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下肢肌群发生氧化应激损伤,线粒体动力学失衡。黄芩苷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抑制DRP1的表达有关。

    • 陈真,任青,沈婕,闫志强,张彩玩

      2024(19):2841-2845, DOI:

      Abstract: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血清中Hsa_circ_0084912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该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110例(宫颈癌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60例(CIN组)及在该院体检的健康女性50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各组血清Hsa_circ_0084912、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及癌胚抗原(CEA)水平;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宫颈癌患者血清Hsa_circ_0084912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Hsa_circ_0084912、SCCA及CEA水平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宫颈癌患者血清Hsa_circ_0084912水平与SCCA、CEA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宫颈癌组血清Hsa_circ_0084912、SCCA、CEA水平均明显高于CIN组和对照组(P<0.001),且CIN组血清Hsa_circ_008491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Ⅲ~Ⅳ期、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1/2肌层、高危型HPV阳性、SCCA阳性及CEA阳性的宫颈癌患者血清中Hsa_circ_0084912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中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1/2肌层、高危型HPV阴性、SCCA阴性及CEA阴性的宫颈癌患者(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sa_circ_0084912、SCCA、CEA诊断宫颈癌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0(95%CI:0.809~0.931)、0.819(95%CI:0.757~0.881)、0.743(95%CI:0.686~0.801),小于3项指标联合诊断宫颈癌的AUC[0.916(95%CI:0.857~0.9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628,P=0.041;Z=6.713,P<0.001;Z=8.425,P<0.001)。 Hsa_circ_0084912诊断宫颈癌的AUC大于SCCA、CEA诊断宫颈癌的AU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851,P=0.036;Z=7.260,P<0.001)。相关分析显示,宫颈癌患者血清Hsa_circ_0084912水平与SCCA、CEA水平均呈正相关(r=0.780、0.619,P<0.001)。结论宫颈癌患者血清Hsa_circ_0084912水平呈高表达,其高表达与疾病进展有关,Hsa_circ_0084912联合SCCA、CEA检测可提高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

    • 王瑞波,李燕平,段登科,王自涛

      2024(19):2845-2849, DOI:

      Abstract:

      目的探讨急性脊髓损伤(SCI)患者外周血微小RNA-124-3p(miR-124-3p)和微小RNA-145-5p (miR-145-5p)的水平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112例急性SCI患者作为SCI组,选择同期在该院体检的102例体检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学会评分(ASIA)分级,将SCI患者分为脊髓不完全损伤组(78例)和脊髓完全损伤组(34例),根据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miR-124-3p和miR-145-5p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iR-124-3p、miR-145-5p水平对SCI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SCI患者预后不良的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CI组miR-124-3p水平降低、miR-145-5p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脊髓不完全损伤组相比,脊髓完全损伤组miR-124-3p水平降低,miR-145-5p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miR-124-3p水平降低、miR-145-5p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24-3p、miR-145-5p联合检测预测SCI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优于miR-124-3p、miR-145-5p单项预测的AUC(Z=2.143,P=0.032;Z=2.952,P=0.003)。miR-145-5p水平升高是SC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miR-124-3p水平升高是SCI患者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SCI患者外周血miR-124-3p水平降低、miR-145-5p水平升高,其变化与脊髓损伤程度有关,且对患者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马湘玉 1,鲁铭 2△,胡亚丹 3

      2024(19):2850-2853, DOI:

      Abstract:

      目的评价基于气机升降理论的中医三联疗法治疗心肾不交型不寐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12月该院收治确诊的68例心肾不交型不寐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治疗组采用中药内服+头部循经刮痧+引阳入阴气息引导推拿的中医三联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艾司唑仑片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中医症候积分及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多巴胺(DA)]水平。结果治疗3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及5-H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SQI总评分、中医症候积分、DA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三联疗法治疗心肾不交型不寐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递质水平,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刘晖,范小波,庞超见,安彪,王永彬

      2024(19):2854-2859, DOI:

      Abstract:

      目的探讨创伤性骨折(TF)患者血清微小RNA-374a-5p(miR-374a-5p)、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水平与凝血功能指标及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2023年1-12月在该院诊治的204例TF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非DVT组和DVT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BMP2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血清miR-374a-5p水平,采用全自动凝血仪及配套试剂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F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影响因素;在StarBase网站上分析miR-374a-5p与BMP2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miR-374a-5p与BMP2水平的相关性及二者与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iR-374a-5p与BMP2水平对TF患者术后发生DVT的预测价值,比较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结果DVT组重度骨折的比例及miR-374a-5p、D-D、Fib水平均高于非DVT组(P<0.05),BMP2、ATⅢ水平低于非DVT组(P<0.05)。miR-374a-5p水平与ATⅢ水平呈负相关(r=-0.414,P<0.05),与D-D、Fib水平均呈正相关(r=0.424、0.427,P<0.05)。BMP2水平与ATⅢ水平呈正相关(r=0.423,P<0.05),与D-D、Fib水平均呈负相关(r=-0.416、-0.441,P<0.05)。miR-374a-5p、D-D水平升高是TF患者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BMP2、ATⅢ水平升高是TF患者术后发生DVT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miR-374a-5p、BMP2二者之间存在结合位点。DVT组血清miR-374a-5p水平与BMP2水平呈负相关(r=-0.449,P<0.001)。血清miR-374a-5p、BMP2单项及联合检测预测TF患者术后发生DVT的AUC分别为0.830(95%CI:0.771~0.879)、0.805(95%CI:0.744~0.857)、0.943(95%CI:0.902~0.971),2项联合检测预测的AUC大于miR-374a-5p、BMP2单项检测预测的AUC(Z=4.511、5.039,均P<0.001)。结论TF术后发生DVT的患者中血清miR-374a-5p、BMP2水平异常,2项指标之间存在结合位点,且均与凝血功能指标ATⅢ、D-D、Fib相关;miR-374a-5p、BMP2联合检测对TF患者术后发生DVT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 付静静,龚姗,冯悦,金海红,李苗,朱东林 △

      2024(19):2860-2866, DOI:

      Abstract: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E1(CCNE1)表达水平与卵巢癌术后抗血管生成治疗反应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该院收治的卵巢癌患者20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术后(抗血管生成治疗前)CCNE1表达水平,根据组织学评分分为CCNE1高表达组和CCNE1低表达组,观察两组术后抗血管生成治疗反应,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客观缓解率(ORR)。同时随访2年,观察卵巢癌患者预后情况(以出现死亡为预后不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卵巢癌患者术后抗血管生成治疗反应性的相关因素,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卵巢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CCNE1高表达组的ORR为65.63%,明显高于CCNE1低表达组的49.30%(P<0.05)。治疗反应患者肿瘤最大径、CA125水平低于无反应患者(P<0.05),CCNE1高表达比例高于无反应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CNE1高表达是卵巢癌患者抗血管生成治疗无反应的保护因素(P<0.05),CA125水平升高、肿瘤最大径增大均是卵巢癌患者抗血管生成治疗无反应的危险因素(P<0.05)。随访2年,6例失访(CCNE1高表达组2例,CCNE1低表达组4例),最终纳入200例,其中92例预后良好,108例预后不佳。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CCNE1高表达组的生存率低于CCNE1低表达组(Log-rank χ 2=7.554,P=0.006)。预后良好组肿瘤最大径、手术残余病灶最大径均小于预后不佳组(P<0.05),CCNE1高表达比例低于预后不佳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残余病灶最大径增大、CCNE1高表达、肿瘤最大径增大均是卵巢癌患者术后抗血管生成治疗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后CCNE1表达水平是卵巢癌患者术后抗血管生成治疗反应性的影响因素,同时也是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 李莎 1,刘能英 2,陈莉 1,段奉菊 1,曾丽 1△

      2024(19):2866-2870, DOI:

      Abstract:

      目的探讨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和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患者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在该院产检的149例妊娠合并甲减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产检的50例产检正常的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患者妊娠结局划分为结局良好组和结局不良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甲状腺激素指标和血清PAPP-A、RBP-4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妊娠合并甲减患者血清PAPP-A与RBP-4水平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合并甲减患者妊娠结局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APP-A、RBP-4血清水平对妊娠合并甲减患者妊娠结局不良的预测价值。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PAPP-A、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和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明显降低(P<0.05),RBP-4和促甲状腺素(TSH)水平明显升高(P<0.05)。根据观察组患者妊娠结局分为结局良好组96例,结局不良组53例。与结局良好组比较,结局不良组患者TSH、RBP-4水平明显升高(P<0.05),FT4、PAPP-A水平明显降低(P<0.05)。妊娠合并甲减患者血清PAPP-A水平与RBP-4水平呈负相关(r=-0.380,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清FT4、PAPP-A水平升高是妊娠合并甲减患者妊娠结局不良的保护因素(P<0.05),血清TSH、RBP-4水平升高是妊娠合并甲减患者妊娠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APP-A、RBP-4水平预测妊娠合并甲减患者妊娠结局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7(95%CI:0.799~0.914)、0.876(95%CI:0.823~0.929),低于2项联合预测的AUC[0.958(95%CI:0.930~0.9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136,P=0.002;Z=2.696,P=0.007)。结论妊娠合并甲减患者的血清PAPP-A、RBP-4水平与妊娠结局密切相关,2项联合对妊娠合并甲减患者的妊娠结局具有一定的临床预测价值。

    • 王静 1,陈俊 1,魏云杰 2△

      2024(19):2871-2875, DOI:

      Abstract:

      目的探讨miR-589-5p靶向调控甲基胞嘧啶双加氧酶2(TET2)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VEC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BMVECs,进行细胞转染和双萤光素酶检测;将细胞分为对照组、LPS组、miR-NC+LPS组和miR-589-5p inhibitor+LPS组,处理24 h后检测细胞增殖率和细胞凋亡率,同时检测细胞中miR-589-5p和TET2相关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检索TargetScan数据库显示,miR-589-5p对TET2有潜在的结合位点。与对照组相比,其余各组细胞凋亡率及miR-589-5p mRNA、Nod样受体蛋白3(NLRP3)蛋白、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Caspase) -1蛋白、白细胞介素-1β(IL-1β)蛋白、Caspase-3蛋白水平均增加(P<0.05),细胞增殖率及TET2 mRNA、TET2蛋白水平均降低(P<0.05);与LPS组和miR-NC+LPS组相比,miR-589-5p inhibitor+LPS组细胞凋亡率及miR-589-5p mRNA、NLRP3蛋白、Caspase-1蛋白、IL-1β蛋白、Caspase-3蛋白水平均降低(P<0.05),细胞增殖率及TET2 mRNA、TET2蛋白水平均增加(P<0.05);LPS组和miR-NC+LPS组细胞增殖率、细胞凋亡率及miR-589-5p mRNA、TET2 mRNA、TET2蛋白、NLRP3蛋白、Caspase-1蛋白、IL-1β蛋白、Caspase-3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LPS环境下,hBMVECs中的miR-589-5p表达增加,通过转染miR-589-5p inhibitor可以增加TET2表达,促进hBMVECs增殖,并抑制hBMVECs凋亡。

    • 张建,赵静 △

      2024(19):2876-2882, DOI:

      Abstract: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细胞凋亡及机械性痛觉超敏的影响,以及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EK)/细胞外信号相关激酶(ERK)通路的调节作用。方法3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及造模组(30只),造模组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法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法建立糖尿病坐骨神经病变大鼠模型,造模完成后,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补阳还五汤低剂量组、补阳还五汤中剂量组、补阳还五汤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每组6只。补阳还五汤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分别按照7.5、15.0、30.0 g/kg (以生药含量计)给予补阳还五汤灌胃,1次/d,连续给药12 周。阳性对照组大鼠按照0.1 mg/kg腹腔注射给予PD98059,2次/周,连续12周。测定大鼠热缩足潜伏期及后足伸姿推力,使用肌电图仪测定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测定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坐骨神经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检查坐骨神经病理学变化,采用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测定坐骨神经细胞凋亡率,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大鼠坐骨神经p-MEK、p-ERK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热缩足潜伏期、MNCV、SNCV及T-AOC、GSH、SOD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后足伸姿推力、坐骨神经细胞凋亡率、IL-1β、IL-6、TNF-α、MDA、p-MEK、p-ERK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各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大鼠热缩足潜伏期、MNCV、SNCV及T-AOC、GSH、SOD水平均明显升高,且补阳还五汤低剂量组<补阳还五汤中剂量组<补阳还五汤高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各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大鼠后足伸姿推力、坐骨神经细胞凋亡率及IL-1β、IL-6、TNF-α、MDA、p-MEK、p-ERK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补阳还五汤低剂量组>补阳还五汤中剂量组>补阳还五汤高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能够显著抑制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氧化应激损伤及炎症因子水平,修复坐骨神经病理性损伤,改善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抑制坐骨神经细胞凋亡,进而促进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调节MEK/ERK通路有关。

    • 黄彦臻,雷巧玲,李思秀,周文智 △

      2024(19):2883-2886, DOI:

      Abstract:

      目的探讨哌甲酯联合脑电生物反馈(EEG-B)训练对儿童边缘智力(BIF)合并多动症患儿脑电图及适应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3年5月该院收治的84例BIF合并多动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药物组(应用哌甲酯治疗)和联合组(在药物组基础上联合EEG-B训练),每组42例。比较两组病情状况[采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筛查量表(SNAP-Ⅳ)-父母版评定]、脑电波频率[β波、θ波、感觉运动节律(SMR)波]、血清神经递质水平[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及适应行为[采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CABR)评定]。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SNAP-Ⅳ中的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评分及θ波频率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均低于药物组(P<0.05)。治疗12周后,两组β波、SMR波频率和血清5-HT、DA水平及CABR中的独立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自制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均高于药物组(P<0.05)。结论对BIF合并多动症患儿应用哌甲酯联合EEG-B训练干预,可有效调节患儿血清神经递质水平,明显改善脑电波频率及病情,显著提高适应行为水平。

    • 王爱琼 1,萨日娜 1,张巧丽 1,柴利娜 2,李爱月 1△

      2024(19):2887-2892, DOI:

      Abstract:

      目的通过随机森林算法构建诊断模型,分析不完全川崎病区别于完全川崎病的关键实验室指标,以提高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率及降低其误诊率。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就诊于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儿科确诊为完全川崎病或不完全川崎病的患儿145例,其中不完全川崎病34例(不完全组),完全川崎病111例(完全组)。比较两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血钠、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丙氨酸转氨酶、总蛋白、清蛋白、总胆红素、天冬氨酸转氨酶、降钙素原(PCT)、肌酸激酶、肌酸激酶M多肽(CK-M)、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尿白细胞计数的差异,利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诊断模型,分析不完全川崎病区别于完全川崎病的实验室指标。结果模型结果显示,贡献度前5位的实验室指标依次为血小板计数(0.381)、尿白细胞计数(0.372)、淋巴细胞百分比(0.260)、凝血酶时间(0.255)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163),在区分川崎病类型方面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构建的诊断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64,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0.74。结论通过随机森林算法得出,血小板计数、尿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凝血酶时间以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作为诊断不完全川崎病的关键实验室指标,这为患儿的诊断与及时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刘红霞,苗振华 △,牛会杨,石海涛

      2024(19):2892-2897, DOI:

      Abstract:

      目的基于铁死亡通路探讨谷胱甘肽(GSH)对七氟醚暴露新生小鼠脑损伤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80只出生6 d的SPF级健康雌性小鼠分为对照组、单纯七氟醚组、GSH干预组和丁硫氨酸亚砜胺(BSO)干预组,每组20只;单纯七氟醚组、GSH干预组和BSO干预组采用七氟醚干预,对照组不采用七氟醚干预,在采用七氟醚干预前GSH干预组注射GSH 400 mg/kg,BSO干预组注射BSO 600 mg/kg;观察各组小鼠行为学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检测海马组织中Tau蛋白5(Tau5)、载脂蛋白E(ApoE)、PHF1、AT8蛋白表达水平及脑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胱氨酸/谷氨酸逆向转运蛋白(xCT)及核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rf2)蛋白水平,采用比色法检测小鼠脑组织匀浆上清液中铁离子、MDA及GSH水平,利用Perls染色法检测小鼠脑组织中铁沉积情况,并进行HE染色分析小鼠脑部病理学改变情况。结果GSH干预组小鼠逃避潜伏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单纯七氟醚组,穿越平台次数明显高于单纯七氟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SH干预组小鼠海马组织Tau5、ApoE、PHF1、AT8蛋白水平及脑组织铁离子、MDA水平均明显低于单纯七氟醚组(P<0.05);GSH干预组脑组织GSH水平及GPX4、xCT及Nrf2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单纯七氟醚组(P<0.05)。 光学显微镜下显示,GSH干预组小鼠脑组织中铁沉积明显少于单纯七氟醚组。HE染色显示,与单纯七氟醚组和BSO干预组相比,GSH组脑组织炎症浸润、细胞坏死、细胞水肿等现象显著减弱,且细胞排列间隙出现明显改善。结论利用GSH干预可有效通过铁死亡通路促进七氟醚暴露新生小鼠脑损伤的修复,并改善铁代谢相关指标。

    • 郭佳 1,厉昕妤 2,刘英杰 2,许楠 2,杨小杰 2,董仙萍 2△

      2024(19):2898-2902, DOI:

      Abstract: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EC)患者血清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热休克蛋白70(HSP70)、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16例EC患者作为EC组,另选取同期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116例作为子宫内膜增生组,并将同期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进行体检的体检健康者11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YKL-40、HSP70、iNOS水平;比较不同临床特征EC患者血清YKL-40、HSP70、iNOS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YKL-40、HSP70、iNOS水平对EC的诊断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C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EC组患者血清YKL-40、HSP70、iNOS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子宫内膜增生组(P<0.05);对照组与子宫内膜增生组间血清YKL-40、HSP70、iNOS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IGO分期Ⅲ+Ⅳ期、淋巴结转移、深层浸润、低分化的EC患者血清YKL-40、HSP70、iNOS水平均高于FIGO分期Ⅰ+Ⅱ期、淋巴结未转移、浅层浸润、高分化的EC患者(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YKL-40、HSP70、iNOS单独及3项联合检测诊断EC的AUC分别为0.810(95%CI:0.754~0.867)、0.810(95%CI:0.754~0.866)、0.826(95%CI:0.771~0.881)、0.913(95%CI:0.877~0.950),3项联合检测诊断EC的AUC大于YKL-40、HSP70、iNOS单项检测诊断EC的AUC(Z=2.971,P=0.003;Z=2.971,P=0.003;Z=2.571,P=0.0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YKL-40、HSP70、iNOS水平升高均是EC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EC患者中,血清YKL-40、HSP70、iNOS水平均明显升高,且与E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有望成为筛查EC患者的血清标志物。

    • 张成绩,王海虎,倪进荣,蒋略韬,刘祥忠,陈铖,张群虎,邓杰林 △

      2024(19):2903-2908, DOI:

      Abstract: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结合Caprini评分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该院收治的42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后次日均进行血浆D-D、FDP、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C-反应蛋白(CRP)水平检测及Caprini评分评估。按照术后1个月内下肢DVT发生情况分为DVT组、无DVT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浆D-D、FDP、Caprini评分单独与联合对术后发生下肢DVT的预测价值。结果82例(19.29%)发生DVT纳入DVT组,343例(80.71%)未发生DVT纳入无DVT组。DVT组年龄>60岁、体质量指数>25 kg/m 2比例均高于无DVT组(P<0.05),受伤到入院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长于无DVT组(P<0.05),血浆D-D、FDP、CRP水平及Caprini评分均高于无DVT组(P<0.05),PT、TT及APTT均低于无DVT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伤到入院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Caprini评分水平及血浆D-D、FDP、CRP水平均是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浆D-D、FDP及Caprini评分3项联合预测术后发生下肢DVT的曲线下面积(AUC)高于血浆D-D、FDP、Caprini评分单项预测的AUC(Z=3.782,P=0.018;Z=3.335,P=0.021;Z=3.870,P=0.017)。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下肢DVT患者血浆D-D、FDP水平及Caprini评分明显升高,血浆D-D、FDP水平及Caprini评分是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下肢DVT的重要影响因素,三者联合对术后发生下肢DVT的预测价值高。

    • 王宛莹,王靖宜,王子旋,王蕾,王宝增 △

      2024(19):2909-2913, DOI:

      Abstract:

      目的基于临床资料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2年10月于该院就诊的180例AECOP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分为合并感染患者76例(观察组)和未合并感染患者104例(对照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连续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ECOPD合并肺部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R软件构建预测AECOPD合并肺部感染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校准曲线对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通过决策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临床净收益。结果观察组年龄、合并糖尿病比例、吸烟比例、机械通气比例、住院时间≥2周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清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年龄、清蛋白诊断AECOPD合并肺部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8(95%CI:0.832~0.930)、0.882(95%CI:0.826~0.925),最佳截断值分别为61岁、30 g/L。患者年龄≥61岁、合并糖尿病、住院时间≥2周、清蛋白<30 g/L和吸烟是AECOPD合并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构建了AECOPD合并肺部感染危险因素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该预测模型预测AECOPD合并肺部感染的校准曲线趋于理想曲线,C-index为0.786(95%CI:0.497~0.976);决策曲线显示当风险阈值>0.16时,此预测模型在预测AECOPD合并肺部感染风险因素方面可以提供额外的临床净收益。结论该研究构建了AECOPD合并肺部感染危险因素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有助于医护人员认识AECOPD合并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尽早制订个性化对策以改善患者预后。

    • 刘巧贇 1,张海英 2, 3,李迅 4,王德玺 2,林燕 4△

      2024(19):2913-2919, DOI:

      Abstract: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分析准噶尔阿魏乙醇提取物(简称醇提物)的体内抗结肠癌活性,基于蛋白质组学探讨准噶尔阿魏醇提物治疗结肠癌可能涉及的药理作用机制。方法建立结肠癌CT26荷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顺铂组及准噶尔阿魏醇提物低、中、高剂量组,连续给药12 d,取材并计算各组抑瘤率及脏器指数。取模型组和抑瘤率>40%的准噶尔阿魏醇提物剂量组小鼠肿瘤组织标本,利用串联质谱标记(TMT)技术筛选准噶尔阿魏醇提物组与模型组间的差异蛋白,分析涉及的生物功能、关键作用靶标及信号通路。结果准噶尔阿魏醇提物高、中、低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63.82±4.01)%、(38.17±3.78)%、(36.25±3.43)%,准噶尔阿魏醇提物高剂量组的抑瘤率明显高于准噶尔阿魏醇提物中、低剂量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顺铂组及准噶尔阿魏醇提物高、中、低剂量组小鼠的脾重、肾重及胸腺重均明显减小(P<0.05);准噶尔阿魏醇提物高、中、低剂量组间小鼠的脾重、肾重及胸腺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准噶尔阿魏醇提物高剂量组小鼠的脾指数、胸腺指数明显减小(P<0.05),肾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准噶尔阿魏醇提物中剂量组小鼠的脾指数、肾指数、胸腺指数均明显减小(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准噶尔阿魏醇提物低剂量组小鼠的肾指数、胸腺指数明显减小(P<0.05),脾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准噶尔阿魏醇提物高剂量组小鼠的肾指数明显高于准噶尔阿魏醇提物中、低剂量组(P<0.05)。蛋白质组学筛选出642个差异蛋白,其中FN1、FLNC、HSPH1、HSP90AA1等蛋白排名在前10;COG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蛋白共参与了582个生物功能,主要涉及翻译后修饰及蛋白转运(15.8%)、信号转导机制(15.1%)、转录(9.1%)等;KEGG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蛋白参与的信号通路主要涉及PI3K-Akt信号通路、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癌症中的蛋白聚糖、补体和凝血级联反应、TNF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等。结论动物实验显示准噶尔阿魏醇提物的抗结肠癌活性好,蛋白质组学分析揭示了准噶尔阿魏治疗结肠癌可能的关键靶标及分子机制,FN1、FLNC、HSPH1、HSP90AA1等可能是其中的关键蛋白。

    • 临床研究
    • 皇甫彤,蔺咏梅 △,饶珂萌,何莹,陆长春

      2024(19):2920-2924, DOI:

      Abstract:

      目的探讨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患者肝功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在该院诊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根据治疗后是否发生病毒学应答分为应答组、无应答组。比较两组血常规、肝功能指标、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及甲状腺功能的变化。结果应答组60例,无应答组70例。治疗后,应答组ALT水平明显低于无应答组(P<0.05),两组血清AST、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应答组患者HBsAg、HBeAg、HBV-DNA水平明显低于无应答组(P<0.05)。治疗后,应答组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明显低于未应答组(P<0.05),总三碘甲状腺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明显高于未应答组(P<0.05)。治疗后,应答组患者甲状腺疾病总发生率为8.33%,无应答组甲状腺疾病总发生率为2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α-干扰素治疗并发生病毒学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加快机体内乙型肝炎病毒的转阴速度,其中甲状腺功能改变是患者使用α-干扰素治疗过程中的常见不良反应,需监测甲状腺功能相关指标,对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积极治疗可保证α-干扰素治疗的效果。

    • 辛旭敏,刘斌,瞿广素,李淼,陈运清 △

      2024(19):2925-2929, DOI:

      Abstract:

      目的探索FOCUS-PDCA两阶段持续质量改进程序在心内科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1-12月该院心内科收治的45例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原流程;试验组采用基于FOCUS-PDCA程序改进后的新流程,即以容量状态平衡控制为目标,以医生、护士、患者、物品、管理为视角,提出6项主要举措,建立质量不断改进的工作机制。收集患者治疗10 d减容量,入院时、治疗10 d患者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水平,出院30 d再入院率、容量管理重点护理措施规范执行率、住院期间再发急性心力衰竭等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治疗10 d减容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时和治疗10 d后,两组间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试验组出院30 d再入院率为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4%(P<0.05)。住院期间,试验组重点护理措施规范执行率为95.5%,高于对照组的69.6%(P<0.05)。住院期间,试验组中0例(0.0%)患者再发急性心力衰竭,对照组中4例(17.4%)患者再发急性心力衰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OCUS-PDCA程序有效提升了临床对心力衰竭患者容量平衡状态的管理能力,形成质量持续改进的工作机制,具有较好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 综述
    • 牛犇 1,张敏 1 综述,董博 2△ 审校

      2024(19):2929-2934, DOI:

      Abstract:

      目前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子标志物及发病机制被发现,为AEG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该文主要就Siewert Ⅲ型AEG的细胞起源、常见突变基因、基因亚型、异常非编码RNA及异常传导通路等分子生物学研究进行综述,为AEG的研究现状提供一些参考,丰富了非编码RNA及信号通路的内容,为针对异常基因的靶向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目前的相关研究揭示了AEG的分子改变特征,但是未对基因互作、信号通路深层调控机制进行研究,未来还需联合多组学分析进行深入研究,推动AEG的精准发展。

    • 郑莉莉 1,2 综述,陈恒屹 2△ 审校

      2024(19):2935-2940, DOI:

      Abstract: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肺癌均好发于吸烟人群和中老年人,是全球范围内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的两大呼吸系统疾病。COPD患者具有更高的肺癌罹患风险,COPD合并肺癌在临床上常见。该文综述了COPD与肺癌之间发病机制的关联、治疗原则,并重点讨论了现有的各类肺癌治疗策略在COPD合并肺癌人群中的疗效差异。尽管对COPD合并肺癌发病机制的研究日渐丰富,COPD与肺癌的治疗手段亦有长足进展,但COPD合并肺癌患者往往预后更差,仍存在治疗困境,其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策略有待探索。进一步揭示COPD合并肺癌新的发病机制,探索可能的疗效预测标记物和新的治疗靶点,是丰富COPD合并肺癌患者个体化治疗策略、改善预后的重要研究方向。

    • 教学·管理
    • 吴海波 1,冯辉 2,李博浩 1,付蓓蓓 1,熊艳 1,罗阳 2△

      2024(19):2941-2944, DOI:

      Abstract:

      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学领域中的重要课程,通常被归类为生物学中的微观领域,它着眼于研究生物体内在分子水平上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对许多学生来说,分子生物学可能是相对抽象和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分子生物学课程通常并不要求学生具备高级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生物学领域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该文总结了传统分子生物学教学的难点,基于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和要求,提出了分子生物学课程改革的建议,并对其做了可行性分析和价值分析,目的是使用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来帮助教师改革以往的教学方式,降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理解难度,增加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并培养创新型人才。

    全选
    显示模式:: |

    编辑部主任:王明丰

    创刊:2004年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9455

    国内统一刊号:CN 50-1167/R

    国内邮发代号:78-157

    按检索
    检索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