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部主任:王明丰
创刊:2004年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9455
国内统一刊号:CN 50-1167/R
国内邮发代号:78-157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25, 22(20):2737-2742.
摘要:目的分析晚期胃癌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724(CA724)水平及其对晚期胃癌化疗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3年6月该院收治的80例晚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该院收治的70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化疗前与对照组血清LDH、CEA、CA724水平;比较研究组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化疗前血清LDH、CEA、CA724水平。研究组接受3个周期化疗后评估疗效,比较化疗敏感(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与化疗耐药(疾病稳定、进展)患者化疗前、后血清LDH、CEA、CA724水平及变化值(以△表示对应指标化疗前后变化值的绝对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晚期胃癌患者化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化疗前血清LDH、CEA、CA724预测晚期胃癌患者化疗耐药的价值。结果研究组化疗前血清LDH、CEA、CA72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低分化/未分化晚期胃癌患者化疗前血清LDH、CEA、CA724水平均高于中高分化患者(P<0.05),肿瘤最大径≥5 cm晚期胃癌患者化疗前血清LDH、CEA、CA724水平均高于肿瘤最大径<5 cm晚期胃癌患者(P<0.05),发生肝脏转移患者化疗前血清LDH、CEA、CA724水平均高于未发生肝脏转移患者(P<0.05)。研究组化疗3个周期后,化疗敏感37例,化疗耐药43例;化疗耐药患者化疗前、后血清LDH、CEA、CA724水平均高于化疗敏感患者,△LDH、△CEA、△CA724小于化疗敏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化疗前血清LDH、CEA、CA724水平升高均为晚期胃癌患者化疗耐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化疗前血清LDH、CEA、CA724单独预测化疗耐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4(95%CI:0.727~0.891)、0.796(95%CI:0.694~0.872)、0.750(95%CI:0.647~0.836),化疗前血清LDH、CEA、CA724联合预测化疗耐药的AUC为0.923(95%CI:0.848~0.969),3项联合预测的AUC明显大于血清LDH(Z=1.871,P=0.042)、CEA(Z=2.013,P=0.033)、CA724(Z=2.352,P=0.016)单独预测的AUC。结论晚期胃癌患者血清LDH、CEA、CA724水平明显升高,且与化疗效果密切相关,化疗前血清LDH、CEA、CA724联合检测能为临床预测化疗效果提供可靠依据。
2025, 22(20):2743-2748.
摘要:目的分析CD3复合物CD3D、CD3E在宫颈癌(CC)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1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并确诊的195例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CC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距离癌组织边缘>5 cm)。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CC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D3D、CD3E的表达水平。分析CD3D、CD3E表达水平与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基于癌组织中CD3D、CD3E表达水平的均值,将CC患者分为高表达组(≥均值)和低表达组(<均值),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CD3D、CD3E表达水平CC患者生存情况。所有CC患者术后均随访3年,根据随访结果将其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CC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癌组织中CD3D、CD3E的表达水平低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浸润深度<1/2、临床分期Ⅰ+Ⅱ期、未发生淋巴结转移、中高分化程度患者癌组织中CD3D、CD3E表达水平分别高于宫颈浸润深度≥1/2、临床分期Ⅲ+Ⅳ期、淋巴结发生转移、低分化程度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癌组织中CD3D、CD3E表达水平的均值进行分层,将患者分为CD3D低表达组(<0.97,n=97)与CD3D高表达组(≥0.97,n=98),CD3E低表达组(<0.99,n=91)与CD3E高表达组(≥0.99,n=104)。CD3D高表达组CC患者的生存曲线明显高于CD3D低表达组(log-rank χ 2=10.864,P=0.001),且CD3D高表达组3年生存率为77.55%,明显高于CD3D低表达组的5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0.503,P=0.001);CD3E高表达组CC患者的生存曲线明显高于CD3E低表达患者(log-rank χ 2=5.049,P=0.038),且CD3E高表达组3年生存率为73.08%,明显高于CD3E低表达组的59.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121,P=0.042)。随访结果显示,死亡组有65例,生存组有130例;死亡组发生淋巴结转移、低分化程度、CD3D低表达、CD3E低表达占比均高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发生转移、低分化程度是CC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癌组织CD3D高表达、CD3E高表达则是CC患者死亡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CC患者癌组织中CD3复合物CD3D、CD3E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密切,且癌组织CD3D、CD3E高表达是CC患者死亡的保护因素。
2025, 22(20):2749-2755.
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CRC)患者癌组织中盘状结构域受体家族成员2(DDR2)、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1(STK11)表达,并分析二者对CRC患者生存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在该院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02例CR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术中留取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作为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CRC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DDR2、STK11 mRNA表达水平和DDR2、STK11蛋白表达。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CRC患者癌组织中DDR2 mRNA表达水平与STK11 mRNA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CRC患者癌组织中DDR2、STK11蛋白表达差异。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生存分析。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CRC患者术后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CRC患者癌组织中DDR2 mRNA表达水平升高,STK11 mRNA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癌旁组织相比,CRC患者癌组织中DDR2蛋白表达阳性率升高,STK11蛋白表达阳性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RC患者癌组织中DDR2 mRNA表达水平与STK11 mRN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679,P<0.05)。 TNM分期Ⅲ期、有淋巴结转移的CRC患者癌组织中DDR2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高于TNM分期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患者,而STK11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低于TNM分期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2例CRC患者3年总生存率为58.82%(60/102);DDR2蛋白表达阳性CRC患者3年总生存率为45.71%(32/70),低于DDR2蛋白表达阴性患者的87.50%(28/32),而STK11阳性患者3年总生存率为86.84%(33/38),高于STK11阴性患者的42.19%(27/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癌组织中DDR2蛋白表达阴性CRC患者的生存曲线高于DDR2蛋白表达阳性CRC患者(log-rank χ 2=15.021,P<0.001),癌组织中STK11蛋白表达阳性CRC患者的生存曲线高于STK11阴性CRC患者(log-rank χ 2=17.151,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DR2蛋白表达阳性是CRC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而STK11蛋白表达阳性是CRC患者死亡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CRC患者癌组织中DDR2蛋白表达阳性率升高,STK11蛋白表达阳性率降低,DDR2、STK11蛋白表达均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有关,是潜在的评估CRC患者术后生存结局的肿瘤标志物。
2025, 22(20):2756-2767.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脂多糖(LPS)给药途径与剂量对新生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模型的影响,建立兼具病理典型性与适当存活率的优化模型。方法将2~3 d龄SD大鼠150只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腹腔注射LPS低剂量组(1 mg/kg)、腹腔注射LPS高剂量组(2 mg/kg)、口服LPS低剂量组(4 mg/kg)、口服LPS中剂量组(8 mg/kg)、口服LPS高剂量组(12 mg/kg),每组25只。对照组大鼠每日1次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持续3 d,进行母乳喂养;其余5组每日接受LPS给药(通过腹腔注射或经口灌胃的方式给予相应剂量的LPS,每日1次)、人工喂养及冷刺激与缺氧复合应激,持续3 d。评估6组大鼠存活率、一般状况(包括精神状态、活动度、腹胀程度、腹泻评分及总评分)、体重变化、肠道病理改变情况、肠组织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及肠道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和肠道通透性(血清FITC-dextran水平)。绘制K-M生存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建模72 h,对照组存活25例,腹腔注射LPS低剂量组存活14例,腹腔注射LPS高剂量组存活11例,口服LPS低剂量组存活23例,口服LPS中剂量组存活20例,口服LPS高剂量组存活7例。K-M生存曲线结果显示,腹腔注射LPS低剂量组、腹腔注射LPS高剂量组、口服LPS中剂量组、口服LPS高剂量组生存曲线明显低于对照组(log-rank χ 2=14.58、21.88、5.56、34.72,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腹腔注射LPS低剂量组、腹腔注射LPS高剂量组、口服LPS中剂量组、口服LPS高剂量组72 h生存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腹腔注射LPS低剂量组、腹腔注射LPS高剂量组、口服LPS低剂量组、口服LPS中剂量组、口服LPS高剂量组精神状态评分、活动度评分、腹胀程度评分、腹泻评分、总评分、肠组织病理评分及肠组织TNF-α、IL-1β、IL-6、TNF-α/IL-10、IL-1β/IL-10和血清FITC-dextran水平均明显升高,第4天体重、体重变化率及肠组织IL-10、Occludin蛋白、ZO-1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腹腔注射LPS高剂量组比较,口服LPS低剂量组和口服LPS中剂量组精神状态评分、活动度评分、腹胀程度评分、腹泻评分及总评分明显降低,腹腔注射LPS低剂量组、口服LPS低剂量组、口服LPS中剂量组和口服LPS高剂量组第4天体重及体重变化率均明显升高,腹腔注射LPS低剂量组、口服LPS低剂量组新生大鼠肠组织病理评分明显降低,口服LPS中剂量组、口服LPS高剂量组新生大鼠肠组织病理评分明显升高,口服LPS低剂量组、口服LPS中剂量组、口服LPS高剂量组肠组织TNF-α、IL-1β、IL-6水平及TNF-α/IL-10、IL-1β/IL-10降低,口服LPS低剂量组、口服LPS中剂量组肠组织IL-10水平升高,腹腔注射LPS低剂量组、口服LPS低剂量组新生大鼠肠组织Occludin、ZO-1蛋白水平升高,口服LPS高剂量组肠组织Occludin蛋白水平降低,口服LPS低剂量组、口服LPS中剂量组、口服LPS高剂量组血清FITC-dextran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口服LPS中剂量组比较,口服LPS高剂量组精神状态评分、活动度评分、腹胀程度评分、腹泻评分及总评分明显升高,口服LPS低剂量组精神状态评分、活动度评分、腹胀程度评分、腹泻评、总评分及肠组织TNF-α、IL-1β、IL-6、TNF-α/IL-10、IL-1β/IL-10明显降低,腹腔注射LPS低剂量组和口服LPS高剂量组第4天体重及体重变化率均明显降低,腹腔注射LPS低剂量组、口服LPS低剂量组新生大鼠肠组织病理评分均明显降低,腹腔注射LPS低剂量组、口服LPS高剂量组肠组织TNF-α/IL-10、IL-1β/IL-10升高,口服LPS低剂量组肠组织Occludin、ZO-1蛋白水平升高,腹腔注射LPS低剂量组肠组织Occludin蛋白水平及口服LPS高剂量组血清FITC-dextran水平升高,口服LPS低剂量组血清FITC-dextran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LPS中剂量组表现为典型的NEC大体改变,肠道节段性充血、水肿明显,散在坏死灶,肠壁增厚,部分肠段呈暗红色。结论口服LPS 8 mg/(kg·d)联合复合应激可成功诱导新生大鼠NEC模型,该模型兼具典型病理特征、适度炎症反应和较高存活率,为NEC研究提供了优化的实验模型。
2025, 22(20):2767-2773.
摘要:目的利用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技术分析大鼠角膜内皮机械损伤后修复过程中的细胞异质性、功能转化与分化轨迹,以阐明角膜内皮细胞(CECs)在有限增殖下的体内修复机制。方法选取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作为实验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未接受手术大鼠)、D5组(手术损伤后5 d大鼠,代表炎症反应高峰期)和D10组(手术损伤后10 d大鼠,代表修复与重塑的后期阶段),每组10只。收集3组CECs进行scRNA-seq。通过聚类分析、差异表达、功能富集和拟时序分析,分析CECs亚群动态演变。结果3组CECs共鉴定出7个功能上截然不同的亚群,命名为CECs_1~CECs_7,且这7个亚群的占比情况在CECs损伤修复的不同阶段表现出剧烈的动态变化。对照组中表达增殖相关基因的CECs_5亚群仅占3.67%,D5组中CECs_5的占比上升至13.40%。拟时序分化轨迹结果显示,在对照组,细胞的分化轨迹起始于稳态的CECs_1;D5组以CECs_2、CECs_4主导的“免疫防御轴”激活;D10组以CECs_3、CECs_6主导的“ECM重塑轴”。结论CECs损伤修复中存在“免疫防御-ECM重塑”双轴协同修复及具增殖潜能的CECs。
2025, 22(20):2774-2778.
摘要:目的探讨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对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继发深静脉血栓(DVT)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4年12月长沙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87例TKA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患者术后24 h内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血小板计数(PLT)、淋巴细胞计数(LYM),并计算SII。根据患者术后是否继发DVT,将其分为DVT组和非DVT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SII对行TKA患者术后继发DVT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行TKA患者术后继发DVT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检查结果显示,有102例患者继发DVT(DVT组),385例患者未继发DVT(非DVT组)。DVT组NEUT、PLT、SII及D-二聚体水平高于非DVT组,LYM低于非DV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II预测行TKA患者术后继发DVT的曲线下面积(AUC)明显大于D-二聚体预测行TKA患者术后继发DVT的AUC(Z=10.246,P<0.001)。DVT组年龄、有糖尿病史占比、手术部位(双侧)占比大于非DVT组,术后卧床时间长于非DVT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非DV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有糖尿病史、D-二聚体≥0.97 μg/mL、SII≥845.63是行TKA患者术后继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后SII升高与行TKA患者继发DVT密切相关,SII有望作为预测行TKA患者术后继发DVT的有效生物标志物。
2025, 22(20):2779-2785.
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清微小核糖核酸-499(miR-499)与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心房颤动(AF)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4年6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21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随访7 d,根据是否发生AF,将其分为AF组和非AF组。比较2组基线资料、NLR及血清miR-499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AF的影响因素;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分析NLR、血清miR-499与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AF风险的关联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NLR、血清miR-499对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AF的预测价值。结果213例接受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中发生AF 54例(AF组),未发生AF 159例(非AF组)。2组年龄、有高血压占比、有冠心病占比、左心房内径、使用β受体阻滞剂占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F组NLR及血清miR-499水平高于非A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其他因素后,NLR升高、血清miR-499水平升高仍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A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血清miR-499与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AF呈线性关系(非线性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血清miR-499单独预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AF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0、0.782,二者联合预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AF的AUC为0.886,联合预测的AUC明显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的AUC(P<0.05)。结论NLR、血清miR-499均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AF的独立影响因素,二者联合检测对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AF具有较高预测价值,可作为临床预测术后AF发生风险的新型标志物,并可指导临床防治。
2025, 22(20):2786-2792.
摘要:目的基于早期食管癌(EC)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水平切缘阳性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其效能进行验证。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在该院接受ESD的191例早期E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201处水平切缘病灶。根据术后病理学评估结果,将ESD后水平侧切缘阳性的纳入水平切缘阳性组,阴性的纳入水平切缘阴性组。比较2组患者术后病理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期EC患者术后水平切缘阳性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分析曲线(DCA)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校准度以及临床收益。结果病理结果显示,水平切缘阳性组有39处,水平切缘阴性组有162处;在水平切缘阳性组中,水平切缘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累及病灶25处,水平切缘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累及病灶12处,水平切缘为癌累及病灶2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浸润深度为黏膜下层深层(SM2)、病变累及管周≥3/4均为水平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中标记前有碘染为水平切缘阳性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早期EC患者ESD后水平切缘阳性的曲线下面积为0.996(95%CI:0.928~1.000)。校正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模型拟合度良好(Hosmer-Lemeshow χ 2=5.428,P=0.321)。DCA结果显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阈值概率和临床净收益。结论基于病变浸润深度、病变累及管周范围、术中标记前是否碘染构建的早期EC患者ESD后水平切缘阳性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备较高的预测效果和实用价值,可能成为评估EC患者ESD术后水平切缘阳性的有效诊断工具,为制订患者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5, 22(20):2793-2797.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尿微量清蛋白(mAlb)/肌酐(Cr)比值在H型原发性高血压(EH)肾损害诊断、预后危险分层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3年1-12月青海红十字医院收治的102例H型EH肾损害患者纳入肾损害组,51例未发生肾损害的H型EH患者纳入EH组。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检测所有患者血清Hcy和尿mAlb、Cr水平,并计算mAlb/Cr比值。对比2组的Hcy水平和mAlb/Cr比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型EH患者发生肾损害的影响因素。根据入院时预后危险分层,将EH肾损害患者分为低中危组和高危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Hcy、尿mAlb/Cr比值对H型EH肾损害预后危险分层的预测价值。结果肾损害组合并糖尿病占比、血清Hcy水平及尿mAlb/Cr比值高于E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cy水平、尿mAlb/Cr比值升高均为H型EH患者发生肾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后危险分层评估结果显示,低中危组有61例,高危组有41例;高危组血清Hcy水平及尿mAlb/Cr比值高于低中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cy、尿mAlb/Cr比值单独及联合预测H型EH患者发生高危肾损害AUC分别为0.788、0.783、0.867,二者联合预测的AUC均明显大于血清Hcy、尿mAlb/Cr比值单独预测的AUC(Z=2.032、1.950,均P<0.05)。结论H型EH肾损害患者血清Hcy水平、尿mAlb/Cr比值呈高表达,且血清Hcy水平、尿mAlb/Cr比值升高是H型EH发生肾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联合检测对H型EH肾损害预后危险分层评估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2025, 22(20):2798-2803.
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 PCT)、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白细胞计数(WBC)对儿童细菌感染性腹泻和病毒感染性腹泻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12月湖南省直中医医院收治的282例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并根据病原体类型,将其分为细菌组(97例)、病毒组(72例)和未感染组(113例);比较3组血清IL-6、PCT、25-(OH)D3、CRP水平及WBC;分析细菌组和病毒性组粪便性状;检测细菌组病原菌种类,并对沙门菌进行药敏试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L-6、PCT、25-(OH)D3、CRP及WBC单独或5项联合检测对细菌感染性腹泻和病毒感染性腹泻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与未感染组相比,细菌组和病毒组IL-6、PCT、CRP水平及WBC更高,而25-(OH)D3水平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毒组相比,细菌组IL-6、PCT、25-(OH)D3、CRP水平及WBC均更高(P<0.05)。粪便性状分析中,细菌组检出脓液、血液粪便患儿比例高于病毒组(P<0.05)。97例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粪便共分离出105株病原菌,其中沙门菌(41.90%)、志贺菌(21.91%)、大肠埃希菌(16.19%)占比位列前三。药敏试验结果显示,44株沙门菌分离株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美罗培南保持高度敏感,敏感率均>95.00%。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CT、IL-6、25-(OH)D3、CRP、WBC诊断细菌感染性腹泻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9、0.919、0.659、0.879、0.876,5项指标联合诊断的AUC为0.977,明显高于各指标单独诊断的AUC(P<0.05)。结论相较于病毒感染性腹泻,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炎症状态更为严重,25-(OH)D3水平更高,IL-6、PCT、25-(OH)D3、CRP及WBC联合对儿童细菌感染性腹泻和病毒感染性腹泻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5, 22(20):2803-2807.
摘要:目的探讨曲美他嗪治疗老年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绞痛的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心肌酶、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2月在该院就诊的110例接受PCI后出现心绞痛的老年C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5例。对照组术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替格瑞洛治疗,试验组术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曲美他嗪联合替格瑞洛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2组心电图疗效、心绞痛疗效、心绞痛发作情况、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酶[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与乳酸脱氢酶(LDH)]水平、hs-CRP水平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心绞痛总有效率、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94.55%、92.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78.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5.238,4.681;P=0.022,0.031)。治疗后,试验组心绞痛发作频次低于对照组,疼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硝酸甘油日用量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SV、CO、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CK、CK-MB、LDH、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MACE发生率为9.09%,低于对照组的12.7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治疗老年CHD患者PCI后心绞痛作用显著,可减轻心肌局部损伤,下调炎症因子水平,且安全性高。
2025, 22(20):2808-2813.
摘要:目的探讨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CARAS)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STAT1、STAT3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邯郸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CARAS患儿作为CARAS组、80例过敏性鼻炎(AR)患儿作为AR组、80例支气管哮喘(BA)患儿作为BA组,另选取同期在邯郸市中心医院体检健康儿童8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并比较4组STAT1 mRNA、STAT3 mRNA表达水平、肺功能相关指标 [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呼气峰流速(PEF)占预计值百分比(PEF%pred)、FEV1/FVC]、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1(Th1)水平、辅助性T淋巴细胞2(Th2)水平及Th1/Th2。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CARAS患儿 STAT1 mRNA、STAT3 mRNA表达水平与肺功能相关指标和Th1细胞水平、Th2细胞水平、Th1/Th2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ARAS发生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TAT1 mRNA、STAT3 mRNA对CARAS患儿的诊断价值。结果CARAS组、BA组、AR组STAT1 mRNA、STAT3 mRNA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且CARAS组、BA组STAT1 mRNA、STAT3 mRNA表达水平高于AR组,CARAS组STAT1 mRNA、STAT3 mRNA表达水平高于B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ARAS组、BA组、AR组Th1细胞水平及Th1/Th2低于健康对照组,Th2细胞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ARAS组、BA组Th1细胞水平及Th1/Th2低于AR组,Th2细胞水平高于A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ARAS组Th1细胞水平及Th1/Th2低于BA组,Th2细胞水平高于B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ARAS组、BA组、AR组FEV1、FEV1/FVC、PEF%pred低于健康对照组,且CARAS组与BA组FEV1、FEV1/FVC、PEF%pred低于均低于A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ARAS患儿STAT1 mRNA、STAT3 mRNA表达水平与Th1细胞水平、Th1/Th2及FEV1、FEV1/FVC、PEF均呈负相关(P<0.05),与Th2细胞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TAT1 mRNA、STAT3 mRNA表达水平升高是CARAS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TAT1联合STAT3诊断儿童CARAS的曲线下面积为0.889,明显高于STAT1 mRNA、STAT3 mRNA联单独诊断的0.756、0.831(P<0.05)。结论CARAS患儿STAT1 mRNA、STAT3 mRNA表达水平上调,与外周血Th1/Th2免疫失衡及肺功能有关,STAT1 mRNA、STAT3 mRNA对CARAS发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且二者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更高,故STAT1、STAT3有望成为诊断CARAS的潜在靶向分子标志物。
2025, 22(20):2814-2819.
摘要: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血清miR-27a、miR-17-5p、miR-181a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4年3月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84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为研究组,随访6个月后,根据随访结果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另选取同期在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205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测定各组血清miR-27a、miR-17-5p、miR-181a的相对表达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R-27a、miR-17-5p、miR-181a单独及3项联合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血清miR-27a、miR-17-5p表达水平降低,miR-181a表达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预后良好组有128例,预后不良组有56例;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血清miR-27a、miR-17-5p表达水平降低,miR-181a表达水平、宫内窘迫占比、1 min Apgar评分<4分占比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iR-27a、miR-17-5p、miR-181a联合预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miR-27a、miR-17-5p、miR-181a单独预测的AUC(Z=3.041、3.587、2.907,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宫内窘迫、1 min Apgar评分及miR-181a、miR-27a、miR-17-5p表达水平均为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血清miR-27a、miR-17-5p呈低表达,miR-181a呈高表达,且均为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三者联合检测能提高缺氧缺血新生儿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
2025, 22(20):2819-2823.
摘要:目的探讨三维超声容积对比成像(VCI)技术检查对胎儿脊髓拴系综合征(TCS)的诊断价值及指导意义,以期为临床早期诊断、制订相应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于该院确诊为TCS胎儿的36例孕妇作为TCS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产检为健康胎儿的180例孕妇作为对照组。采用三维超声VCI技术检查2组胎儿脊髓圆锥(CM)位置、CM与第一骶椎(S1)距离(CM-S1)、脊髓腰膨大处横径、脊髓腰膨大处前后径。采用危险度分析CM-S1、脊髓腰膨大处横径、脊髓腰膨大处前后径与TCS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M-S1、脊髓腰膨大处横径、前后径对TCS的诊断价值。结果2组CM位置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317,P<0.001)。TCS组CM-S1、脊髓腰膨大处前后径小于对照组,脊髓腰膨大处横径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M-S1、脊髓腰膨大处横径、脊髓腰膨大处前后径诊断TCS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1、0.827、0.759,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1.10 mm、4.94 mm、2.89 mm,灵敏度分别为72.22%、68.89%、86.11%,特异度为69.44%、91.67%、55.56%。危险度分析结果显示,CM-S1低值胎儿的TCS风险是高值胎儿的4.333倍,脊髓腰膨大处横径高值胎儿的TCS风险是低值胎儿的10.000倍,脊髓腰膨大处前后径低值胎儿的TCS风险是高值胎儿的5.865倍。结论TCS胎儿CM位置发生明显变化,临床可通过三维超声VCI技术检查结合胎儿CM位置及相关参数进行早期筛查诊断,以制订相应干预方案。
2025, 22(20):2824-2829.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SP)合并休克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清蛋白(ALB)、乳酸(Lac)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有利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7月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82例老年SP合并休克患者为SP合并休克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低危亚组、中危亚组和高危亚组,根据随访结果,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另选取同期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82例未合并休克的老年SP患者为SP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CRP、ALB、Lac水平,并计算CRP/ALB。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老年SP合并休克患者血清CRP/ALB及CRP、ALB、Lac水平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临床肺部感染(CPI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SP合并休克患者进展为高危及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CRP/ALB、Lac对老年SP合并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SP合并休克组血清CRP、Lac水平及CRP/ALB高于SP组,血清ALB水平低于S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亚组60例,中危亚组79例,高危亚组43例;低危亚组血清CRP、Lac水平及CRP/ALB、APACHEⅡ评分、CPIS评分均低于中危亚组、高危亚组,血清ALB水平高于中危亚组、高危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危亚组血清CRP、Lac水平及CRP/ALB、APACHEⅡ评分、CPIS评分均低于高危亚组,血清ALB水平高于高危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老年SP合并休克患者血清CRP、Lac水平及CRP/ALB与APACHEⅡ评分、CPI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血清ALB水平与APACHEⅡ评分、CPIS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预后良好组有135例,预后不良组有47例;预后良好组血清CRP、Lac水平及CRP/ALB低于预后不良组,血清ALB水平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RP/ALB、Lac升高为老年SP合并休克患者进展为高危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RP/ALB、Lac预测老年SP合并休克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8、0.820,CRP/ALB与Lac联合预测老年SP合并休克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931,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的AUC(P<0.05)。结论老年SP合并休克患者血清CRP/ALB、Lac水平异常改变,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联系密切,血清CRP/ALB、Lac联合预测老年SP合并休克患者预后有较高价值。
2025, 22(20):2830-2835.
摘要: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浆皮质醇(Cor)联合血清胱抑素C(CysC)对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4年5月该院收治的126例HICH患者作为HICH组;依据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将HICH患者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根据随访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将HICH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另选取同期该院收治的13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高血压组,以及同期在该院体检的1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HbA1c、血浆Cor及血清CysC水平。比较不同严重程度HICH患者HbA1c、血浆Cor及血清CysC水平;比较不同预后HICH患者一般资料、HbA1c、血浆Cor及血清CysC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ICH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HbA1c、血浆Cor及血清CysC对HICH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HICH组、高血压组及对照组HbA1c、血浆Cor及血清CysC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ICH组、高血压组HbA1c、血浆Cor及血清CysC水平高于对照组,且HICH组HbA1c、血浆Cor及血清CysC水平高于高血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CS评分结果显示,37例HICH患者纳入轻度组,51例纳入中度组,38例纳入重度组;重度组和中度组HbA1c、血浆Cor及血清CysC水平高于轻度组,且重度组HbA1c、血浆Cor及血清CysC水平高于中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OS评分结果显示,81例HICH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45例纳入预后不良;预后不良组患者HbA1c、血浆Cor及血清CysC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A1c、血浆Cor及血清CysC水平升高是HICH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bA1c、血浆Cor及血清CysC联合预测HICH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高于HbA1c、血浆Cor、血清CysC单独预测的AUC(P<0.05)。结论HICH患者HbA1c、血浆Cor及血清CysC水平均升高,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有关,3项联合预测HICH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较高。
2025, 22(20):2835-2839.
摘要: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仑伐替尼及替雷利珠单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及对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51例。2组患者均先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仑伐替尼+替雷利珠单抗治疗,联合组给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仑伐替尼+替雷利珠单抗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临床疗效以及血清甲胎蛋白(AFP)、免疫功能相关指标[CD3 +、CD4 +、CD8 +]、肝功能相关指标[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80.39%,高于对照组的6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0.048,P<0.05)。治疗后,2组血清AFP、ALT、TBIL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治疗后血清AFP、ALT、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后,2组CD3 +、CD4 +水平及CD4 +/CD8 +高于治疗前,而CD8 +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的CD3 +、CD4 +水平及CD4 +/CD8 +高于对照组,而CD8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仑伐替尼和替雷利珠单抗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5, 22(20):2840-2844.
摘要:目的探讨安罗替尼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原发性肝癌(PLC)的疗效及对血清干扰素-γ(IFN-γ)、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12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PLC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RFA组和联用组,每组56例。RFA组采用经皮穿刺RFA进行治疗,联用组在RFA组的基础上加用安罗替尼。比较2组临床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FS)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检测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CD8 +)和血清IFN-γ、bFGF水平。绘制K-M生存曲线进行生存质量分析。结果联用组疾病控制率为92.86%,明显高于RFA组的78.57%(P<0.05)。治疗后,联用组CD3 +、CD4 +、IFN-γ水平明显高于RFA组,CD8 +、bFGF水平明显低于RFA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用组PFS为(10.83±1.11)个月,明显高于RFA组的(9.74±1.0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87,P<0.001)。K-M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联用组1年生存曲线明显高于RFA组(Log Rank χ 2=5.557,P=0.018)。RFA组与联用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4.64% vs. 51.7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罗替尼联合RFA治疗PLC患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减轻机体肿瘤负荷,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安全性较高。
2025, 22(20):2845-2850.
摘要:目的探讨低强度脉冲超声联合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中期膝骨关节炎患者疗效及对骨代谢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MMP-13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收治的中期膝骨关节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采用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和观察组(采用低强度脉冲超声联合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每组50例。对比2组临床疗效、骨代谢指标[血清骨钙素(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LAP)]、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MP-3、MMP-13水平及膝关节功能[采用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量表评估关节疼痛、关节僵硬、关节功能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疗效率为8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GP、BLAP水平高于对照组,TRACP-5b、hs-CRP、TNF-α、MMP-3、MMP-13水平及关节疼痛、关节僵硬、关节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2.00% vs. 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强度脉冲超声联合动态关节松动术应用于中期膝骨关节炎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骨代谢指标和MMP-3、MMP-13水平,促进膝关节整体功能得到恢复。
2025, 22(20):2850-2856.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乙醛脱氢酶2(ALDH2)、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sST2)、多配体蛋白聚糖1(SDC-1)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4年3月于粤北人民医院治疗的CHF患者128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在粤北人民医院体检健康的志愿者69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指标 [ALDH2、sST2、SDC1、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血肌酐]水平及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并进行比较。根据LVEF结果,将CHF患者分为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HFrEF)组、射血分数轻度降低心力衰竭(HFmrEF)组和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组。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CHF患者血清ALDH2、sST2、SDC1之间及三者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CHF患者血清ALDH2、sST2、SDC1水平与不同严重程度CHF患者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HF发生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ALDH2、sST2、SDC1对CHF的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组血清sST2、SDC1、NT-proBNP、血肌酐水平及LVESV和LVEDV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清ALDH2水平和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HF患者LVEF结果显示,HFrEF组35例,HFmrEF组44例,HFpEF组49例。HFrEF组和HFmrEF组血清ALDH2水平明显低于HFpEF组,而血清sST2和SDC1水平明显高于HFpE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FrEF组血清ALDH2水平明显低于HFmrEF组,而血清sST2和SDC1水平明显高于HFmrE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HF患者血清ALDH2水平与NT-proBNP、血肌酐水平及LVESV、LVEDV均呈负相关(P<0.05),与LVEF均呈正相关(P<0.05);CHF患者血清sST2、SDC1水平与NT-proBNP、血肌酐水平及LVESV、LVEDV均呈正相关(P<0.05),与LVEF呈负相关(P<0.05);血清ALDH2水平与sST2、SDC1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血清sST2水平与血清SDC1水平呈正相关(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LDH2水平与CHF患者病情程度呈负相关(rs=—0.492,P<0.001),血清sST2、SDC1水平与CHF患者病情程度均呈正相关(rs=0.538、0.476,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所示,血清ALDH2水平升高是CHF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血清sST2和SDC1水平升高是CHF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LDH2、sST2、SDC1单独诊断CHF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8,0.837和0.867,三者联合诊断CHF的AUC为0.943,明显高于血清ALDH2(Z=2.752,P=0.006)、sST2(Z=3.078,P=0.002)、SDC1(Z=2.328,P=0.020)单独诊断的AUC。结论CHF患者血清ALDH2水平明显下降,血清sST2和SDC1水平明显上调,三者联合检测对CHF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能作为诊断CHF发生的新的辅助手段。
2025, 22(20):2857-2862.
摘要:目的研讨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IL-17、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A1(ApoA1)、miR-320-3p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4年3月至2025年1月该院收治的163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于该医院体检的8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按照疾病严重程度,将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轻度急性胰腺炎(MAP)组、中度急性胰腺炎组(MSAP)与重度急性胰腺炎(SAP)组。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IL-17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ApoB、ApoA1水平,并计算ApoB/ApoA1;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试验检测miR-320-3p水平。比较各组血清IL-17、miR-320-3p水平及ApoB/ApoA1。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与血清IL-17、ApoB/ApoA1、miR-320-3p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IL-17、ApoB/ApoA1、miR-320-3p对于SAP的预测效能。结果病例组IL-17、miR-320-3p水平及ApoB/ApoA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163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MAP组有52例(31.90%),MSAP组有74例(45.40%),SAP组有37例(22.70%)。SAP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高于MAP组与MSAP组,且MSAP组APACHE Ⅱ评分高于M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血清IL-17、miR-320-3p水平及ApoB/ApoA1高于MSAP组与MAP组,且MSAP组血清IL-17、miR-320-3p水平及ApoB/ApoA1高于M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与血清IL-17、ApoB/ApoA1、miR-320-3p均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17、ApoB/ApoA1、miR-320-3p预测SAP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9、0.944、0.965,且miR-320-3p的AUC明显高于IL-17(Z=3.522,P<0.001)、ApoB/ApoA1(Z=0.944,P=0.345)单独预测的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7.30%、88.10%。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血清IL-17、miR-320-3p水平及ApoB/ApoA1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3项指标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且对SAP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临床可通过检测3项指标水平判断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以便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
2025, 22(20):2863-2869.
摘要:非结核分枝杆菌(NTM)作为一类重要的病原菌,其引发的感染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综述对NTM的耐药机制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阐述。首先介绍了NTM的耐药性特征,涵盖固有耐药性、获得性耐药,以及当前的耐药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概述了NTM的耐药机制,具体涉及细胞壁结构在耐药过程中的作用、生物膜和肉芽肿形成对耐药性的影响、药物外排泵的表达调控、基因突变导致的耐药变化,以及耐药基因水平转移机制等。最后,对NTM耐药机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深入探讨NTM耐药机制,将为开发更为有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应对当前日益严峻的NTM感染难题。
艾雯霞 ,,梁铭阁 ,李东慧 ,王甜慧 ,闫亭舟 ,赵娇 综述,刘丽 △ 审校
2025, 22(20):2869-2874.
摘要:输卵管炎性不孕症(SOI)由输卵管慢性炎症所致,影响生育功能。本文综述了SOI的诊断与治疗进展。SOI诊断方法多样,包括子宫输卵管通液术、生理盐水灌注超声检查、造影术及腹腔镜等,为精准诊断提供了有力工具。SOI的治疗方案则融合了中医内外治法、西医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方法,旨在多维度、多途径、多靶点干预,提高治疗效果。尽管诊断与治疗技术不断进步,SOI的治疗仍面临挑战,尤其是慢性炎症导致的输卵管结构严重受损者。当前,对SOI发病机制的研究日益深入,治疗手段不断创新,但个体化、精准化治疗策略的探索仍在进行中。未来,揭示SOI发病机制、探索疗效预测标志物及新治疗靶点,将是优化SOI治疗方案、提高受孕率的关键。同时,结合西医手术与中医辨证论治,利用物理疗法和新型生物技术,多通路、多途径、多靶点治疗,有望最大程度上恢复生育能力,为生殖健康提供高效可推广的治疗方法。
2025, 22(20):2875-2880.
摘要:即时检验(POCT)凭借其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等特性,成为体外诊断行业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诊断领域的需求快速释放,分子诊断POCT应用日益增加。本文详细介绍了等温扩增、微流控、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相关蛋白(Cas)等前沿分子诊断POCT技术的研究现状,汇总了当前分子诊断POCT的主要应用及产品,阐述了分子诊断POCT的检测流程和质量控制,分析了分子诊断POCT在技术层面和实际应用层面存在的不足。未来,分子诊断POCT有望集新技术和智慧诊断于一体,通过不断完善检测标准化流程及质量管理规范,并与传统体外诊断产品、移动智能设备、5G通信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联合应用,可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和新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编辑部主任:王明丰
创刊:2004年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9455
国内统一刊号:CN 50-1167/R
国内邮发代号:78-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