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22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血小板参数联合心肌3项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的预测研究

      2025, 22(3):289-294.

      摘要 (55) HTML (0) PDF 1.02 M (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联合心肌3项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心力衰竭(HF)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451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冠状动脉再灌注治疗后1年内是否并发HF将其分为并发组和未并发组。比较并发组和未并发组入院后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以及心肌3项[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肌钙蛋白T(cTnT)]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MI患者并发HF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对AMI患者并发HF的预测价值。结果随访1年后,451例AMI患者中有134例并发HF,发生率为29.71%。并发组纳入134例,未并发组纳入317例。并发组PLT、MPV、PDW、CK-MB、Myo、cTnT水平均高于未并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组和未并发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高血脂症、收缩压、舒张压、尿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组血尿素氮(BUN)、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做功指数(Tei指数)均高于未并发组,多支病变支数比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低于未并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LT水平升高、MPV水平升高、PDW水平升高、CK-MB水平升高、Myo水平升高、cTnT水平升高、BUN水平升高、hs-CRP水平升高、NT-proBNP水平升高、Tei指数升高,LVEF降低均为AMI患者并发HF的危险因素(P<0.05)。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LVEF、Tei指数预测AMI患者并发HF的灵敏度分别为84.33%、81.34%、82.09%,特异度分别为74.13%、77.60%、76.03%,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0、0.792、0.775。血小板参数联合心肌3项预测AMI并发HF的的AUC均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的AUC(Z=6.719、4.212、5.222、4.685、3.997、4.568,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以及心肌3项指标均在AMI并发HF患者中异常高表达,均是AMI患者并发HF的影响因素,联合检测以上指标对AMI并发HF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 糖尿病伴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sRANKL、IFN-γ水平及其诊断价值

      2025, 22(3):295-299.

      摘要 (33) HTML (0) PDF 1.00 M (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糖尿病伴骨质疏松症(OP)患者血清可溶性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sRANKL)、干扰素γ(IFN-γ)水平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20年12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OP将其分为OP组(48例)和非OP组(9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sRANKL、IFN-γ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患者发生OP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RANKL、IFN-γ单独及联合检测对糖尿病患者发生OP的诊断价值。结果OP组与非OP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糖尿病病程、维生素D代谢异常情况、糖尿病治疗药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OP组比较,OP组血清sRANKL水平升高,IFN-γ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RANKL、IFN-γ单独及联合诊断糖尿病患者发生OP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7、0.770、0.912,血清sRANKL、IFN-γ联合诊断糖尿病患者发生OP的AUC高于sRANKL、IFN-γ单独检测(Z二者联合-sRANKL=3.144,P二者联合-sRANKL=0.002;Z二者联合-IFN-γ=2.858,P二者联合-IFN-γ=0.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RANKL水平升高是糖尿病患者发生OP的危险因素(P<0.05),IFN-γ水平升高是糖尿病患者发生OP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糖尿病伴OP患者血清sRANKL水平升高,IFN-γ水平降低,sRANKL、IFN-γ联合可以更好地诊断糖尿病患者OP的发生。

    •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2025, 22(3):299-303.

      摘要 (33) HTML (0) PDF 1.01 M (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尿酸(SU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UHR)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该院收治的200例老年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骨量将其分为BMD正常组、BMD异常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T2DM病程、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血压等]、实验室指标[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钙、血磷、糖化血红蛋白(HbA1c)、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SUA、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交联(β-CTX)、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ⅠNP)、甲状旁腺激素(PTH)、25羟维生素D水平]及BMD。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UHR与BMD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T2DM患者BMD异常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UHR对老年T2DM患者BMD异常的预测价值。结果BMD正常组纳入84例,BMD异常组纳入116例,BMD异常发生率为58.00%。BMD异常组女性多于BMD正常组,年龄大于BMD正常组,HDL-C水平均高于BMD正常组,SUA水平、UHR、腰椎1~4(L1~4) BMD、股骨颈BMD、全髋BMD均低于BMD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2DM病程、BMI、腰围、HbA1c、FPG、FIns、HOMA-IR、TC、TG、LDL-C、BUN、SCr、血钙、血磷、25羟维生素D、PTH、β-CTX、PⅠN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L1~4 BMD、股骨颈BMD、全髋BMD与UHR均呈正相关(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UHR降低、年龄增大及性别为女性是老年T2DM患者BMD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UHR预测老年T2DM患者BMD异常的最佳截断值为279.35,曲线下面积为0.762(95%CI:0.721~0.797),灵敏度为81.6%,特异度为59.8%。结论UHR与BMD异常相关,是老年T2DM患者BMD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对BMD异常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血清FABP4、GRP78及FOXO1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2025, 22(3):304-308.

      摘要 (25) HTML (0) PDF 1.01 M (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叉头框转录因子O亚族1(FOXO1)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148例ACI患者(ACI组)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148例同期于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ACI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各组血清FABP4、GRP78、FOXO1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CI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FABP4、GRP78、FOXO1单独及联合检测对ACI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ACI组血清FABP4、GRP7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FOXO1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纳入92例,预后不良组纳入56例。预后不良组年龄、梗死灶面积均大于预后良好组,FABP4、GRP78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FOXO1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ABP4、GRP78、FOXO1、年龄、梗死灶面积是ACI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FABP4、GRP78、FOXO1单独及联合预测ACI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5、0.819、0.784、0.927;血清FABP4、GRP78、FOXO1 3项联合预测ACI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优于各自单独预测的AUC(Z联合检测-FABP4=3.909,Z联合检测-GRP78=3.171,Z联合检测-FOXO1=4.494,P<0.05)。结论ACI患者血清FABP4、GRP78水平均升高,FOXO1水平降低,3项联合检测对ACI患者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 血清HIF-1α、Stathmin、TRAP1水平对全腔镜食管癌手术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2025, 22(3):309-314.

      摘要 (14) HTML (0) PDF 1.03 M (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微管解聚蛋白(Stathmin)、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1(TRAP1)水平在食管癌全腔镜手术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效能。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该院接受食管癌全腔镜手术的10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并整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检测患者HIF-1α、Stathmin、TRAP1水平。随访1年,将出现复发转移、死亡的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其余纳入预后良好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HIF-1α、Stathmin、TRAP1单独及联合检测对食管癌全腔镜手术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食管癌全腔镜手术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109例患者中失访0例,随访率为100.00%,随访时间12~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0个月。其中预后良好78例(71.56%),纳入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31例(28.44%),纳入预后不良组。预后不良组肿瘤最大径大于预后良好组,临床分期为Ⅱ期、分化程度为低、有淋巴结转移、发病部位为颈段食管的患者比例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预后不良组HIF-1α、Stathmin、TRAP1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后3 d HIF-1α、Stathmin、TRAP1联合检测预测食管癌全腔镜手术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2,高于HIF-1α(0.613)、Stathmin(0.711)、TRAP1(0.759)单独检测的AUC(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3 d HIF-1α、Stathmin、TRAP1水平升高均是食管癌全腔镜手术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后3 d血清HIF-1α、Stathmin、TRAP1均在食管癌全腔镜手术预后不良患者中高表达,3项指标联合检测能提高食管癌全腔镜手术患者预后预测结果的准确度。

    • 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血清Hcy、endocan水平与动静脉内瘘失功及预后的关系

      2025, 22(3):314-319.

      摘要 (15) HTML (0) PDF 2.16 M (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ESRD)血液透析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endocan)水平与动静脉内瘘(AVF)失功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在该院血液透析中心进行AVF手术的168例ESRD患者作为ESRD组。另选择同期在该院进行体检的1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以酶循环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Hcy、endocan水平;根据患者AVF术后第3个月失功情况将其分为未失功组和失功组;以血清Hcy水平中位数、endocan水平中位数为界,将患者分为Hcy高、低表达组和endocan高、低表达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Hcy、endocan水平对ESRD血液透析患者AVF失功的诊断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SRD血液透析患者AVF失功的影响因素。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Hcy、endocan水平与患者3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ESRD组血清Hcy、endocan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失功组纳入110例,失功组纳入58例。失功组透析中低血压患者比例、BUN、Scr、Hcy、endocan水平均高于未失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cy、endocan单独及联合检测诊断患者AVF失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7、0.788、0.843,二者联合检测的AUC优于Hcy、endocan单独检测的AUC(Z=2.414、Z=2.053,P=0.016、0.04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cy、endocan水平升高是患者AVF失功的危险因素(P<0.05)。随访结果显示,168例患者术后3年生存116例,死亡52例。Hcy高、低表达组和endocan高、低表达组每组84例,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血清Hcy、endocan水平与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显示,Hcy高水平患者3年生存率(42/84,50.00%)低于Hcy低水平患者(74/84,88.10%,Log-rank χ 2=28.467,P<0.05);endocan高水平患者3年生存率(44/84,52.38%)低于endocan低水平患者(72/84,85.71%,Log-rank χ 2=21.416,P<0.05)。结论ESRD血液透析患者血清Hcy、endocan水平异常升高,二者是患者发生AVF失功的危险因素,且与预后相关。

    • 血清sST2、sPD-1对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2025, 22(3):320-324.

      摘要 (14) HTML (0) PDF 1.39 M (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血清可溶性基质裂解素2(sST2)、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1(sPD-1)对老年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九七一医院收治的110例老年RA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110例同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九七一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与预后良好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血清sST2、sPD-1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A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ST2、sPD-1单独及联合对RA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sST2、sPD-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33例,预后良好组77例。预后不良组患者病程长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sST2、sPD-1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ST2、sPD-1、病程均为RA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ST2、sPD-1单独预测RA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7(95%CI:0.688~0.851)、0.800(95%CI:0.713~0.870),二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872(95%CI:0.795~0.928),二者联合预测优于单独预测(Z二者联合-sST2=2.006、Z二者联合-sPD-1=2.001,P=0.045、0.045),二者联合预测的灵敏度为90.91%,特异度为76.62%。结论老年RA患者血清sST2、sPD-1水平均上调,且均为RA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二者联合对RA患者预后不良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 去甲肾上腺素、白细胞介素-10水平与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

      2025, 22(3):325-330.

      摘要 (29) HTML (0) PDF 1.03 M (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去甲肾上腺素(NE)、白细胞介素(IL)-10水平与卒中后抑郁(PS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8月该中心收治的95例PSD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该中心收治的95例卒中后无抑郁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血清NE、IL-10及常规标志物[5-羟色胺(5-HT)、脑源性神经细胞营养因子(BDNF)]水平,比较不同抑郁程度患者(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血清NE、IL-10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卒中患者发生PSD的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血清NE、IL-10水平与脑卒中患者发生PSD抑郁程度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NE、IL-10及常规标志物单独及联合检测预测脑卒中患者发生PSD的价值。结果研究组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卒中后偏瘫、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出院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院时血清NE、IL-10、5-HT、BDN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院时NIHSS、ADL评分、卒中后偏瘫、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血清NE、IL-10、5-HT、BDNF水平均为脑卒中患者发生PSD的影响因素(P<0.05)。重度组26例,中度组31例,轻度组38例。重度组血清NE、IL-10水平均低于中度组、轻度组,且中度组均低于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NE、IL-10水平与脑卒中患者发生PSD抑郁程度均呈负相关(r=—0.634、—0.733,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E、IL-10、5-HT、BDNF单独预测卒中患者发生PSD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6、0.724、0.762、0.783,4项指标联合预测PSD的AUC为0.901,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PSD的AUC(Z=3.354、3.957、3.782、3.045,P<0.05)。结论血清NE、IL-10水平降低增加了PSD发生风险,且与PSD抑郁程度呈负相关,同时在预测PSD发生风险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 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血清STAT5、CA125水平与不孕的关系研究

      2025, 22(3):330-334.

      摘要 (12) HTML (0) PDF 1.39 M (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血清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5(STAT5)、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与不孕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于该院治疗的132例确诊的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该院进行体检的8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将观察组分为正常组(85例)和不孕组(47例)。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STAT5、CA125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不孕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TAT5、CA125单独及联合检测对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不孕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STAT5水平降低,血清CA125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不孕组血清STAT5水平降低,血清CA125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不孕组人流史、分娩史比例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人流史、有分娩史、CA125水平升高均为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不孕的危险因素(P<0.05),STAT5水平升高为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不孕的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TAT5、CA125单独及联合检测诊断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不孕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0、0.811、0.849,二者联合检测优于血清STAT5、CA125单独检测(Z二者联合-STAT5=2.244、Z二者联合-CA125=1.988,P=0.038、0.039)。结论慢性子宫内膜炎伴不孕患者血清STAT5水平降低,CA125水平升高,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诊断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不孕。

    •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relaxin-2、Asporin、glypican-4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2025, 22(3):335-340.

      摘要 (12) HTML (0) PDF 1.04 M (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冠心病(CHD)合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松弛素-2(relaxin-2)、Asporin、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glypican-4)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9月在四川省南充市中医医院确诊为CHD合并CHF患者92例作为CHD-CHF组,另选取同期在四川省南充市中医医院进行诊治的92例CHD患者作为CHD组。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将CHD合并CHF患者分为心功能Ⅰ~Ⅱ级组(24例),心功能Ⅲ级组(41例),心功能Ⅳ组(2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relaxin-2、Asporin、glypican-4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血清relaxin-2、Asporin、glypican-4水平与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relaxin-2、Asporin、glypican-4水平与心功能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relaxin-2、Asporin、glypican-4单独及联合检测对CHD合并CHF病情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结果CHD-CHF组血清relaxin-2水平低于CHD组,Asporin、glypican-4水平均高于CH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Ⅳ级组、心功能Ⅲ级组、心功能Ⅰ~Ⅱ级组血清relaxin-2依次升高,Asporin、glypican-4水平均依次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Ⅳ级组、心功能Ⅲ级组、心功能Ⅰ~Ⅱ级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前后径(LAD)均依次降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相对室壁厚度(RWT)均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relaxin-2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呈负相关(P<0.05),血清Asporin、glypican-4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均呈正相关(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relaxin-2水平与LVEDD、LAD均呈负相关(P<0.05),与LVEF、RWT均呈正相关(P<0.05);血清Asporin、glypican-4水平与心功能分级、LVEDD、LAD均呈正相关(P<0.05),与LVEF、RWT均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relaxin-2、Asporin、glypican-4单独及联合检测诊断CHD合并CHF病情严重程度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7、0.771、0.776、0.845,3项联合诊断的AUC大于3项单独诊断的AUC(Z=2.329、2.119、2.068,P<0.05)。结论CHD合并CHF患者血清relaxin-2水平降低,Asporin、glypican-4水平升高,与患者心功能分级显著相关,可作为临床评估CHD合并CHF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生物指标。

    • 宁夏回族MNS、Lutheran、Kell红细胞血型系统基因频率调查研究

      2025, 22(3):340-344.

      摘要 (10) HTML (0) PDF 1.01 M (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宁夏回族MNS、Lutheran、Kell红细胞血型系统主要抗原基因频率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140份宁夏回族MNS、Lutheran、Kell红细胞稀有血型系统抗原基因进行分型和多态性分析。 结果宁夏回族MNS、Lutheran及Kell血型系统基因呈多态性分布。各血型系统基因型分布的观察值与期望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宁夏回族的血型基因频率在世代间保持相对稳定。血型抗原对偶抗原不配合率由高至低分别为M/N抗原(37.37%)、S/s抗原(12.91%)、K/k抗原(1.41%)、Lu a/Lu b抗原(0.71%)。宁夏回族与内蒙古蒙古族、海南黎族、新疆哈萨克族、西藏藏族及四川彝族M和N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宁夏回族与海南黎族、新疆哈萨克族、新疆维吾尔族、西藏藏族S和s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宁夏回族Lutheran血型系统Lu a和Lu b等位基因与其他民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他民族均为Lu b纯合子,宁夏回族中发现Lu a等位基因少量分布,宁夏回族Lutheran血型系统等位基因频率具有自身分布特点。宁夏回族Kell血型系统K和k等位基因频率与不同民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宁夏回族MNS、Lutheran、Kell血型系统基因呈多态性分布。宁夏回族MNS抗原不配合率较高,有必要在该地开展MNS血型抗原筛选,对孕产妇及反复多次输血者开展精准输血,避免不规则抗体导致胎儿新生儿溶血病、交叉配血困难延误救治情况的发生。

    • 补肾健脾通络方联合五行健骨操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5, 22(3):345-350.

      摘要 (10) HTML (0) PDF 1.02 M (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补肾健脾通络方联合五行健骨操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OP)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1月于商洛市中心医院就诊的106例老年O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3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五行健骨操治疗,观察组采用补肾健脾通络方联合五行健骨操治疗,两组均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骨密度、骨生化指标[25羟维生素D、Ⅰ型胶原氨基酸延长肽(PⅠNP)、骨碱性磷酸酶(BALP)]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差异,分析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主、次症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骨密度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骨密度评分T值虽均降低,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血清PⅠN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两组血清25羟维生素D、BALP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IL-6、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8周、16周内,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健脾通络方联合五行健骨操治疗老年OP患者,通过改善机体维生素D吸收,加速PⅠNP合成Ⅰ型胶原,下调BALP水平,抑制IL-6、TNF-α水平,提高骨密度,改善临床症状,且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 CD40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力衰竭易感性的关系

      2025, 22(3):350-355.

      摘要 (11) HTML (0) PDF 1.02 M (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分化抗原40(CD40)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在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接受MHD治疗的2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碱基延伸的聚合酶链反应检测CD40基因SNP,包括rs1883832位点、rs1126535位点、rs13040307位点、rs752118位点、rs3765459位点。根据患者是否并发心衰,将其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比较两组CD40基因不同SNP位点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分布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HD患者并发心衰的危险因素。结果256例MHD患者中并发心衰的有98例,将其归为发生组,其余158例未并发心衰的患者归为未发生组,心衰发生率为38.28%(98/256)。发生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原发疾病、透析年龄、血压、血钙、血磷、血肌酐、尿素氮、全段甲状旁腺激素与未发生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血红蛋白、清蛋白、血尿酸水平均低于未发生组,红细胞分布宽度大于未发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结果显示,发生组、未发生组的CD40基因rs1883832位点、rs1126535位点、rs13040307位点、rs752118位点、rs3765459位点的实际频数与理论频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均符合遗传平衡定律,具有群体代表性。发生组CD40基因rs1126535位点、rs13040307位点、rs752118位点、rs3765459位点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与未发生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CD40基因rs1883832位点TT基因型频率与T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D40基因rs1883832位点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是MHD患者并发心衰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CD40基因rs1883832位点SNP可能与MHD患者心衰易感性有关,携带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的MHD患者并发心衰的风险增加。

    • 重庆市璧山区健康孕晚期女性血浆D-二聚体参考区间的建立及验证

      2025, 22(3):356-360.

      摘要 (15) HTML (0) PDF 1.01 M (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重庆市璧山区健康孕晚期女性不同孕周血浆D-二聚体(D-D)参考区间,为临床防治妊娠期并发血栓性疾病提供正常参考区间。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1-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璧山医院做产前检查的724例健康单胎孕晚期女性作为试验组。按孕周将试验组分为健康未足月组(28~36周,293例)与健康足月组(37~42周,431例)。按育龄将健康未足月组、健康足月组分为<30岁(健康未足月组122例,健康足月组279例)和≥30岁(健康未足月组171例,健康足月组152例)。另选取254例同期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璧山医院体检的健康育龄非孕女性作为对照组,根据年龄将其分为<30岁(124例)与≥30岁(130例)。检测各组血浆D-D水平,建立血浆D-D的单侧参考区间。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D对妊娠期合并症的诊断效能。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D-D水平与孕周、年龄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正态性检验结果显示总体D-D水平为[1.93(1.35,2.73)]mg/L。对照组正态性检验结果显示总体D-D水平为[0.22 (0.14,0.33)]mg/L。试验组D-D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64.5,P<0.01)。健康未足月组、健康足月组、对照组相同年龄段D-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D-D水平与孕周呈正相关(r=0.175,P<0.05),与年龄无相关性。璧山区正常孕晚期女性的D-D的单侧95%CI为:健康未足月组≤4.18 mg/L,健康足月组≤4.63 mg/L,健康未足月组D-D水平为[1.81(1.21,2.49)]mg/L,健康足月组D-D水平为[2.00(1.42,2.90)]mg/L。妊娠期合并症未足月组D-D水平为[4.52 (3.61,6.19)] mg/L,妊娠期合并症足月组D-D水平为[5.16 (4.51,7.39) ]mg/L,与健康未足月组、健康足月组D-D水平比较,妊娠期合并症未足月组D-D水平高于健康未足月组,妊娠期合并症足月组D-D水平均高于健康足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106.0、162.0,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D水平预测妊娠期合并症未足月组曲线下面积 (AUC) 为0.92,最佳截断值为3.21 mg/L,灵敏度为86.70%,特异度为86.30%;D-D水平预测妊娠期合并症足月组AUC为0.90,最佳截断值为4.45 mg/L,灵敏度为77.20%,特异度为87.90%。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重庆市璧山区健康孕晚期女性血浆D-D的参考区间,为临床动态监测孕晚期血栓性疾病提供了诊断依据。

    • 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NSE、SAA、IP-10、IL-23水平与病情进展的关系

      2025, 22(3):361-364.

      摘要 (19) HTML (0) PDF 1013.15 K (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和白细胞介素(IL)-23水平与病情进展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4月在该院确诊的108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组(63例)和中重度组(4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脑脊液NSE、IP-10、IL-23水平,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脑脊液SAA水平。比较轻度组和中重度组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NSE、SAA、IP-10、IL-23水平。所有患者均随访1个月,根据随访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脑脊液NSE、SAA、IP-10、IL-23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脑脊液NSE、SAA、IP-10、IL-23单独及联合检测对病毒性脑膜炎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结果轻度组和中重度组年龄、性别、发热时间、低钾血症比例、感觉障碍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脑脊液NSE、SAA、IP-10、IL-23水平均低于中重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脑脊液NSE、SAA、IP-10、IL-23单独及联合检测诊断病毒性脑膜炎严重程度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6、0.723、0.695、0.641、0.760,联合检测的AUC大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的AUC(P<0.05)。预后良好组纳入78例,预后不良组纳入30例。预后良好组脑脊液NSE、SAA、IP-10、IL-23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NSE、SAA、IP-10和IL-23水平显著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效果有关,提示这些生物标志物可作为病毒性脑膜炎病情进展的重要预测因子。

    • 惠州地区人群G6PD缺乏症发病情况及基因突变特征分析

      2025, 22(3):365-370.

      摘要 (26) HTML (0) PDF 2.32 M (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惠州地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的发生率及常见基因突变类型,为该病在该地区的筛查、诊断、遗传咨询及预防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3年12月于该院进行G6PD缺乏症酶学筛查的29 543例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共276例G6PD酶活性低于参考值或者处于临界范围且同时完成G6PD基因检测,通过G6PD/6GPD比值法检测G6PD酶活性,采用多色探针熔解曲线法对酶活性筛查阳性(及临界阳性)人群进行G6PD基因突变检测。统计G6PD缺乏症发生率及各种基因突变频率。结果29 543例G6PD缺乏症酶学筛查标本中,2 099例筛查为阳性,G6PD缺乏症总体检出率为7.10%(2 099/29 543);其中男性检出率为9.53%(1 357/14 234),女性检出率为4.85%(742/15 309);男性G6PD缺乏症酶学筛查检出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酶活性异常主要集中在Ⅱ类,占92.11%(1 250/1 357),而女性酶活性异常主要集中在Ⅲ类,占66.85%(496/742)。在Ⅰ和Ⅱ类酶活性异常标本中,男性检出率为93.52%(1 269/1 357),女性检出率为33.15%(246/742),男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Ⅲ类酶活性异常标本中,女性检出率为66.85%(496/742)明显高于男性的6.49%(88/1 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同时完成G6PD酶活性和基因突变检测的276例标本进行分析,有272例标本检出基因突变,其余4例未检出突变标本,基因突变总体检出率为98.55%(272/276)。酶活性异常或临界患者中,随着酶活性降低,基因突变检出率增加,由87.50%上升至100.00%。男性酶活性为Ⅰ或Ⅱ类时,其基因突变检出率均为100.00%。女性酶活性为Ⅱ类或Ⅲ类时,基因突变检出率均为100.00%。未发现有Ⅰ类酶活性女性标本。276例标本进行G6PD基因突变分析结果显示,基因突变类位点分布包括有10种单一突变和5种复合突变。基因突变位点主要集中在c.1376G>T、c.1388G>A和c.95A>G,3种突变位点占84.93%。女性基因突变以杂合子为主,占96.33%(105/109)。本研究中2例G6PD酶活性显著降低(比值0.10~0.20),常见基因突变未检出的男性标本经进一步测序分析,结果均提示为c.1311T>C和c.1365-13C>T半合子突变。结论惠州地区G6PD缺乏症酶学筛查总体检出率为7.10%,其中c.1388G>A、c.1376G>T和c.95A>G三种基因型为惠州地区最常见的G6PD缺乏症基因突变类型。

    • 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整合子、ISCR1分布与耐药性研究及ERIC-PCR分型特点

      2025, 22(3):370-376.

      摘要 (31) HTML (0) PDF 1.44 M (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MDR-KP)中整合子和插入序列共同区(ISCR1)的分布特征和携带耐药基因情况,以及采用肠杆菌基因间重复共有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分析MDR-KP的基因分型特点,为加强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监测及临床用药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临床分离的非重复的MDR-KP 68株作为实验菌株,提取细菌DNA,利用PCR检测常见的多重耐药基因型及Ⅰ、Ⅱ、Ⅲ类整合子和ISCR1,使用ERIC-PCR分析MDR-KP的基因型。 结果68株MDR-KP对氨曲南、头孢类、喹诺酮类和除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外的酶抑制类药物耐药率高,大部分药物耐药率大于80.0%。检出的主要超广谱 β-内酰胺酶基因型为blaSHV型,主要碳青霉烯酶基因型为blaKPC型。68株MDR-KP中,44株检出Ⅰ类整合子,检出率为64.7%,未检出Ⅱ类和Ⅲ类整合子基因,15株MDR-KP检出ISCR1,检出率为22.1%。Ⅰ类整合子携带最常见的基因盒为aadA2(16/44,36.4%)和aac(6′)-Ⅰb-cr5(14/44,31.8%),其次为dfrA12+aadA2(3/44,6.8%),ISCR1携带基因盒主要是qnrB91(9/15,60.0%)。ERIC-PCR结果显示,68株MDR-KP产生18种DNA指纹图谱,存在优势克隆型。结论Ⅰ类整合子和ISCRI广泛存在于该院临床分离的MDR-KP中,主要携带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盒(aadA2)及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盒[aac(6′)-Ⅰb-cr5和qnrB91],介导多重耐药性。该院临床分离的MDR-KP存在优势克隆型,应加强医院内感染防控措施,有效控制此类细菌的播散。

    • 大豆苷元对心肌梗死大鼠心电图、心肌肌钙蛋白I及Raf-MEK-ERK信号通路的影响

      2025, 22(3):377-383.

      摘要 (19) HTML (0) PDF 8.75 M (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大豆苷元对心肌梗死大鼠心电图、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Raf-MEK-ER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取无特定病原体等级成年雄性大鼠60只作为研究对象。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低剂量大豆苷元组、中剂量大豆苷元组、高剂量大豆苷元组及瑞舒伐他汀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均建立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监测各组大鼠心电参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血清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细胞介素(IL)-6水平;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形态;采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采用免疫印记检测心肌组织中Raf、MEK、ERK蛋白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低、中、高剂量大豆苷元组及瑞舒伐他汀组T波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低、中、高剂量大豆苷元组及瑞舒伐他汀组cTnI、CK-MB、TNF-α及IL-6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中、高剂量大豆苷元组及瑞舒伐他汀组cTnI、CK-MB、TNF-α及IL-6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低、中、高剂量大豆苷元组及瑞舒伐他汀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56±0.41)%、(32.50±5.50)%、(24.15±3.66)%、(19.66±2.80)%、(11.20±1.80%)及(12.03±2.1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低、中、高剂量大豆苷元组及瑞舒伐他汀组心肌细胞凋亡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中、高剂量大豆苷元组及瑞舒伐他汀组心肌细胞凋亡率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低、中、高剂量大豆苷元组及瑞舒伐他汀组Raf、MEK、ERK蛋白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中、高剂量大豆苷元组及瑞舒伐他汀组Raf、MEK、ERK蛋白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大鼠采用大豆苷元干预后可提高心电T波,降低cTnI水平进而保护心脏,同时可降低心肌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与抑制Raf-MEK-ERK信号激活相关。

    • 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2025, 22(3):384-389.

      摘要 (24) HTML (0) PDF 2.87 M (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并发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安徽省黄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85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并发大血管病变分为大血管病变组和非大血管病变组。收集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饮酒史、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病程及降糖治疗方案等]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T2DM患者并发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校正曲线、临床决策曲线(DCA)和临床影响曲线对模型区分度、准确度及临床适用性进行验证。结果大血管病变组纳入154例,其中心血管病变者60例,脑血管病变56例,外周血管病变38例,合并多处病变者10例;非大血管病变组纳入131例。大血管病变组T2DM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合并高血压比例、FPG、HbA1c、TG、TC、Hcy水平均高于非大血管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2DM患者病程长、HbA1c水平升高、TC水平升高、Hcy水平升高及合并高血压均为T2DM患者并发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P<0.05)。Bootstrap验证分析表明,基于上述5个变量建立的列线图模型预测大血管病变的一致性指数为0.954,且校正曲线显示模型预测概率和实际概率具有高度一致性。列线图模型DCA分析表明,阈概率值为0.02~0.91时,临床净获益>0,且风险阈值越小,临床净获益越大,最大值为0.3。基于该列线图模型预测1 000人风险分层,提示列线图模型预测T2DM患者并发大血管病变发生情况与实际基本符合。结论糖尿病病程、HbA1c、TC、Hcy及是否合并高血压与T2DM患者并发大血管病变具有密切关系,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为高危患者的识别提供参考依据,具有一定临床适用性。

    •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特点及产碳青霉烯酶菌株基因检测

      2025, 22(3):390-394.

      摘要 (22) HTML (0) PDF 1.02 M (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某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特点和产碳青霉烯酶菌株的基因型,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2年8月至2023年10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临床特征,通过改良碳青霉烯酶灭活试验和碳青霉烯酶抑制剂增强试验检测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RPA)碳青霉烯酶表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碳青霉烯酶基因。结果共分离328株铜绿假单胞菌,其中痰液标本184株(56.10%),创面分泌物标本60株(18.29%),尿液标本45株(13.72%),静脉全血标本24株(7.32%),胸腔积液和腹水标本10株(3.05%),组织标本4株(1.22%),导管标本1株(0.30%)。菌株来自21个科室,其中重症医学科111株(33.84%)、烧伤科34株(10.37%)、泌尿外科29株(8.84%)、呼吸科26株(7.93%)、综合病房17株(5.18%)、神经外科14株(4.27%)、血液内科11株(3.35%)、肝胆外科11株(3.35%)、心血管外科11株(3.35%)、骨科10株(3.05%)、神经内科10株(3.05%)、儿科8株(2.44%)、感染科6株(1.83%)、胃肠外科6株(1.83%)、内分泌科6株(1.83%)和肾内科5株(1.53%),其他科室13株(3.96%)。检出22株(6.71%)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B敏感率达100.00%,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的敏感率较高,分别为97.26%、89.33%、83.23%、81.10%和81.71%;对氨曲南、左氧氟沙星、头孢吡肟和头孢他啶耐药率较高,分别为22.26%、17.07%、16.77%和16.16%;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9.15%和7.93%。 分离CRPA菌株30株,分离自重症医学科(63.34%,19/30)、神经外科(13.33%,4/30)、呼吸科(10.00%,3/30)和其他科室(13.33%,4/30);标本来源于痰液(86.67%,26/30)、分泌物(6.67%,2/30)、尿液(3.33%,1/30)和静脉全血(3.33%,1/30)。结论本研究MDR-PA和CRPA检出率较低,CRPA菌株主要产VIM-2型和IMP-9型金属β内酰胺酶。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联合血清sLOX-1、Fractalkine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评估中的价值研究

      2025, 22(3):395-399.

      摘要 (16) HTML (0) PDF 1.34 M (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联合血清可溶性凝集素样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sLOX-1)、Fractalkine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斑块易损性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3月至2024年2月在该院检查且确诊的96例C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颅内动脉管壁高分辨率成像结果将其分为易损斑块组(40例)和非易损斑块组(56例)。检测两组血清sLOX-1、Fractalkine水平、斑块纤维帽厚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sLOX-1、Fractalkine水平与斑块纤维帽厚度的相关性。采用一致性Kappa检验分析OCT及血清sLOX-1、Fractalkine单独及联合诊断斑块易损性与手术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LOX-1、Fractalkine单独诊断斑块易损性的价值。采用诊断四格表分析OCT、血清sLOX-1、Fractalkine单独及三者联合检测诊断斑块易损性的价值。结果易损斑块组较非易损斑块组血清sLOX-1水平高于非易损斑块组,Fractalkine水平及斑块纤维帽厚度均低于非易损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易损斑块组斑块纤维帽厚度与血清sLOX-1水平呈负相关(r=-0.411,P<0.05),与Fractalkine水平呈正相关(r=0.526,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LOX-1诊断斑块易损性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4(95%CI:0.736~0.912),灵敏度为70.00%,特异度为85.71%,最佳截断值为529.07 pg/mL;血清Fractalkine诊断斑块易损性的AUC为0.845(95%CI:0.770~0.921),灵敏度为77.50%,特异度为76.79%,最佳截断值为22.97 ng/mL。OCT检查结果与手术检查结果的一致性一般,Kappa值为0.379(P<0.05)。OCT联合血清sLOX-1、Fractalkine结果与手术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较高,Kappa值为0.750(P<0.05)。OCT、血清sLOX-1、Fractalkine单独诊断斑块易损性的灵敏度低于三者联合诊断,漏诊率高于三者联合诊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斑块易损CA患者的血清sLOX-1水平升高,Fractalkine水平降低,OCT联合血清sLOX-1、Fractalkine诊断斑块易损性的灵敏度增加、漏诊率降低。

    • >呼吸系统疾病实验室研究专题
    • Th1/Th2、Th17/Treg与过敏性哮喘急性发作风险及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性

      2025, 22(3):400-404.

      摘要 (32) HTML (0) PDF 1.02 M (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Th17/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对过敏性哮喘患者急性发作风险的预测价值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就诊于该院的过敏性哮喘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因急性发作而再次入院的患者归为风险组(36例),无急性发作的归为稳定组(54例);根据急性发作期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将其分为轻-中度组(28例),重-危重度组(8例)。另选取同时期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且年龄匹配的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外周血Th17、Treg、Th1和Th2的百分比。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h1/Th2和Th17/Treg对哮喘急性发作风险的预测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哮喘患者外周血Th1/Th2和Th17/Treg与免疫球蛋白(Ig)E水平及肺功能指标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稳定组和风险组IgE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风险组高于稳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组和风险组PEF%pred和FEV1%pred均低于对照组,且风险组均低于稳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组和风险组外周血Th1比例、Treg比例、Th1/Th2均低于对照组,Th2比例、Th17比例和Th17/Treg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险组外周血Th1比例、Treg比例和Th1/Th2均低于稳定组,Th2比例、Th17比例、Th17/Treg均高于稳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h1/Th2预测哮喘急性发作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9;Th17/Treg预测哮喘急性发作风险的AUC为0.94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哮喘患者外周血Th1/Th2与IgE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PEF%pred和FEV1%pred呈正相关(P<0.05);Th17/Treg与IgE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PEF%pred和FEV1%pred呈负相关(P<0.05)。重-危重度组外周血Th1比例、Treg比例、Th1/Th2均低于轻-中度组,Th2比例、Th17比例和Th17/Treg均高于轻-中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Th1/Th2降低、Th17/Treg升高可作为识别过敏性哮喘患者急性发作风险的评估指标,且可反映急性发作期过敏性哮喘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 血清YKL-40、HMGB1在脓毒症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价值

      2025, 22(3):405-410.

      摘要 (15) HTML (0) PDF 1.03 M (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脓毒症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清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4年2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155例脓毒症并发ARDS患者作为并发ARDS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进行治疗的155例脓毒症未并发ARDS患者作为未并发ARDS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基线资料,包括血气指标、生化指标、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 Ⅱ)评分、入住ICU时长、机械通气时长等。采用ELISA检测血清YKL-40、HMGB1水平。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并发ARDS的脓毒症患者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根据脓毒症并发ARDS组出院前生存情况将其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相关临床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YKL-40、HMGB1单独及联合检测对脓毒症并发ARDS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并发ARDS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未并发ARDS组比较,并发ARDS组血清YKL-40、HMGB1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纳入61例患者,中度组纳入58例患者,重度组纳入36例患者。重度组血清YKL-40、HMGB1水平均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且中度组血清YKL-40、HMGB1水平均高于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纳入98例患者,死亡组纳入57例患者。死亡组APACHE Ⅱ评分、入住ICU时长≥10 d、机械通气时长≥3 d患者比例及血清YKL-40和HMGB1水平均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YKL-40水平升高、HMGB1水平升高是脓毒症并发ARDS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YKL-40、HMGB1单独预测脓毒症并发ARDS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5、0.856,二者联合检测预测脓毒症并发ARDS患者死亡的AUC为0.931,高于血清YKL-40、HMGB1单独预测的AUC(Z=2.425、1.978,P<0.05)。结论血清YKL-40、HMGB1水平在脓毒症并发ARDS患者中均升高,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且在预后预测中具有重要价值。

    •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血清miR-708、miR-99a水平及临床意义

      2025, 22(3):410-414.

      摘要 (13) HTML (0) PDF 1.01 M (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活动性肺结核(APTB)患者血清微小核糖核酸-708(miR-708)、微小核糖核酸-99a(miR-99a)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该院收治的APTB患者94例作为APTB组,另选取同期于该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94例作为对照组。根据APTB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根据预后结果分为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清miR-708、miR-99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miR-708、miR-99a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R-708、miR-99a单独及联合检测对APTB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APTB组血清miR-708、miR-99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纳入31例,中度组纳入30例,轻度组纳入33例。轻度组血清miR-708、miR-99a水平均高于中度组与重度组,且中度组血清miR-708、miR-99a水平均高于重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iR-708、miR-99a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均呈负相关(rs=-0.687,P<0.05;rs=-0.523,P<0.05)。预后良好组纳入60例,预后不良组纳入34例。预后不良组血清miR-708、miR-99a水平均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iR-708对APTB预后评估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83,血清miR-99a对APTB预后评估的AUC为0.909,二者联合检测的AUC为0.957,与miR-708、miR-99a单独检测比较,二者联合检测的AUC更大(Z=6.601、10.832,P<0.001)。结论APTB患者血清miR-708、miR-99a水平降低,二者与APTB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可以作为APTB预后评估的辅助生物学标志物。

    • LAMP-CRISPR/Cas12a技术在重症肺炎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

      2025, 22(3):415-420.

      摘要 (19) HTML (0) PDF 1.31 M (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LAMP)联合CRISPR/Cas12a技术在的重症肺炎病原学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收治的147例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取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气管内抽吸物标本进行临床病原学检测、血清学检测及LAMP-CRISPR/Cas12a检测,观察3种方法检测结果,比较LAMP-CRISPR/Cas12a检测方法与临床病原诊断结果、血清学检查结果一致性。结果147例患者共获得呼吸道标本147份,其中103份为泡灌洗液标本,44份为呼吸道深部痰液。临床病原学检测病原体标本100例,阳性率为68.03%。临床病原学检测结果具体为单一病原体感染85例,混合感染15例;未检测出病原体47例。147例患者中检测免疫球蛋白M抗体,共检出78例,阳性率为53.06%,其中细菌0例,非典型病原体32例,单一病毒感染32例,混合感染例14例,未检测出病原体69例。LAMP-CRISPR/Cas12a检测技术可快速检测重症肺炎病原体。LAMP-CRISPR/Cas12a检测中共检测出病原体标本117例,阳性率为79.59%,其中单纯细菌感染22例,非典型病原体26例,单纯病毒感染51例,混合感染18例,未检测出病原体30例。3种检测方法中,LAMP-CRISPR/Cas12a检测的阳性率最高,血清学检测的结果最低。且LAMP-CRISPR/Cas12a检测的阳性率(79.59%)高于临床病原学检测(68.03%)、血清学检测(53.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5.085、23.164,P=0.024、<0.001)。在重症肺炎病原体检测中,LAMP-CRISPR/Cas12a检测方法与临床病原诊断结果、血清学检查结果一致性均较高(Kappa均>0.75,P<0.05)。结论LAMP-CRISPR/Cas12a 检测方法在重症肺炎病原学诊断中的阳性率较高,尤其适用于细菌性重症肺炎与病毒性重症肺炎检测。

    • >综述
    • 噬菌体抗感染应用及研究进展

      2025, 22(3):420-423.

      摘要 (34) HTML (0) PDF 1017.53 K (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导致全球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亟需开发新的抗菌药物或探索其他替代疗法。噬菌体作为专门攻击细菌的病毒,因其高度宿主特异性和不破坏正常菌群的显著优势,在“后抗菌药物时代”引起了广泛关注。该研究通过回顾国内外文献,系统总结了噬菌体的基本特性和防御机制,探讨了噬菌体疗法在细菌感染治疗中的应用与前景,旨在为临床应用噬菌体抗感染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CEACAM1在肿瘤诊断及预后中的研究进展

      2025, 22(3):424-428.

      摘要 (15) HTML (0) PDF 1.02 M (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CEACAM1)已被证实参与调控肿瘤增殖、侵袭转移及免疫逃逸等过程。近年来,有研究表明CEACAM1作为分泌型蛋白,具有成为肿瘤生物标志物的良好潜能。临床数据表明CEACAM1在不同肿瘤中表达水平具有差异,在肿瘤发生与发展及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血清学检测存在一定局限性将来需要多中心、大样本量数据来深入探究CEACAM1在肿瘤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该文归纳了CEACAM1在肿瘤中作用及其明确的临床应用数据,从临床角度重点讨论CEACAM1在肿瘤中的表达水平及诊断与预后价值,这对阐明肿瘤发生与发展机制及临床诊治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尿毒症皮肤瘙痒的中西医治疗现状及进展

      2025, 22(3):428-432.

      摘要 (15) HTML (0) PDF 1.02 M (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尿毒症皮肤瘙痒(UP)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病情复杂,缠绵难愈,反复发作,且缺乏特效疗法,无法根治,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UP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西医临床治疗常采用多种模式血液透析、西药口服及生活治疗等,其临床应用效果存在局限性,因此,探寻UP新的治疗方法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中医治疗UP以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为总原则,结合各家经验,通过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形成了一系列治疗方式,包括中药内服、中药外用、多形式联合的民族特色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中药在改善瘙痒临床症状方面确有疗效,但缺乏规范性治疗标准。在此基础上,该文主要阐述了UP的疾病特点、发病机制、病因病机以及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以期为血液透析患者UP的评估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编辑部主任:王明丰

创刊:2004年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9455

国内统一刊号:CN 50-1167/R

国内邮发代号:78-157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
关闭